01論壇.邵家輝|積極應對極端天氣災害
本港天文台在7月24日錄得36.1度,為138年來最熱7月天。不但本港如此,其實整個北半球目前都正遭受熱浪侵襲。極端天氣所帶來的災害絕不只是等天氣轉涼就會自動消失,當局不能置若罔聞,務必做好一系列應對工作,以免更多次生災害的發生。
來稿作者:邵家輝
首先是針對酷熱天氣本身。雖然現在有夜間避暑中心,但開放時間只是晚上10點半至第二日早上8點。當局應考慮延長避暑中心的開放時間,讓一些家中沒有冷氣的劏房或基層住戶有地方消暑,捱過這段最辛苦的時間。香港身處亞熱帶地區,每年多少都會面臨高溫天氣,當局可考慮設定成固定機制,在全港18區遴選一批設施用作臨時避暑中心,每當氣溫高於某個溫度就開放。現在雖然也有一些人會前往商場、圖書館等設施避暑,但這些地方的初衷並非如此,並不方便長期逗留和休息。
其次是疫情的風險。高溫之下,去海灘或泳池消暑是不少人的選擇,但玩水自然不能戴口罩。與此同時,高溫之下,戴口罩無疑令人更加不舒適,因此近期不少人在公共場所也開始不戴口罩或者露出口鼻。這必然會大大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但又不可能就此關閉海灘和泳池,當局應當嚴格控制入場人數,降低傳播風險。同時要加強執法,對於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或不妥善佩戴口罩者,要實施具阻嚇性的懲罰措施。
再次是最大的風險,可能是環球糧食和能源危機引發的惡性通脹。由於俄烏戰爭,今年全球的糧食產量本就顯著下跌,現在又遭遇極端天氣,嚴重影響了收成,食物價格將持續上升幾乎已成定局。同樣是由於俄烏戰爭,能源因高溫下發電需求激增,導致本已開始回落的油價有所反彈,大大增加了發電成本,電企加價壓力不輕,對民生和工商業經營均構成壓力,當局宜密切留意相關事態發展,擬訂應對措施。
近年全球極端天氣出現的次數愈趨頻密、範圍越來越廣、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主要原因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長此下去,對人類造成的危險和影響將愈來愈大。全球氣候變化,香港肯定不能獨善其身,而要改變這一局面,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是重要一環。作為地球一份子,香港也責無旁貸,全體港人應更積極參與減排減碳行動,為環保出一份力,同時也是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之舉。
作者邵家輝是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自由黨主席。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