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處理好爛尾樓斷供的公義問題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內地近日屢屢出現樓花業主因樓盤「爛尾」而集體向房貸銀行停繳貸款的情況。據報道指,全國有十多個城市的業主聯合起來拒絕交貸款。事情不單大大打擊了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信心,更有人擔心會否擴大成為金融系統問題。雖然一些專家指這引發大規模風險的機會不太,但如果不正視問題及教訓,長遠而言將成深層次問題。

早可預見的問題

了解內地房地產市場的規則及近年行情的人,相信不會為近來出現的集體斷供潮感到驚訝。成了企業快速擴張,內地發展商過去一直熱衷於賣樓花先獲取資金的經營模式,在一切順境的情況下驟眼看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假如樓市或經濟環境出現逆境,發展商出現資金斷裂等問題,甚至倒閉收場,那就會有大量尚未興建完成的爛尾樓盤出現。

內地去年開始打擊樓市房貸,有不少過度擴張、未能周轉的房地產發展商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例如著名的恒大集團尚未完全脫離危機。因此,至少從去年開始,其實我們應該已經可以預期內地會出現大量爛尾樓盤。根據一些內媒推算,現在爛尾樓所涉金額已逾一萬億人民幣。

近期的爛尾盤列表。(鳳凰網)

再延伸下去,內地在賣樓花時,與香港有一點非常大的差異是,香港買家在交付完首期之後,一直到樓盤完成後才須繳交房貸。也就是說,樓盤一旦爛尾,最多不過損失首期罷了。然而,內地的樓花在施工完成前,買家業主便有責任開始供款,而樓盤即使爛尾還是要繼續供款。一旦發展商公司倒閉,樓盤永遠爛尾,業主便要「供個吉」——付出整個單位的代價而一無所得。這種荒唐事情顯然難為人所接受,在太平時期只有一兩宗業主可能會自嘆倒霉,但像現時爛尾樓盤大量增加,業主聯合起來集體斷供其實早可預期。

汲取過度擴張的教訓

雖然說,這一切是白紙黑字的制度,業主買家本身就應理解風險才作買賣樓花決定,但制度本身過度傾向於幫助發展商快速發展,又或是保護銀行利益,卻犧牲了民眾的利益,顯然不合乎社會公義。正如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評論,業主的行為雖然極端,但也無可奈何。

一些報道指,有業主為了避免投資完全泡湯,自己眾籌資金繼續施工。問題要民眾自行解決,顯然不算理想。政府應該積極跟進問題,減輕業主的損失。不管事件會否成為更大的經濟危機也好,政府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將失信於民。人民如果對政府失去信心,長遠對政府管治帶來的危機可能更大。銀保監近日雖發聲明說要「保交樓」、「穩預期」等,但尚未知成效如何,政府應該確保危機得到妥善解決。

以往依靠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的增長方式恐難以為繼。(VCG)

這亦說明內地過去為了快速擴張經濟,的確留下了不少問題,一旦經濟遇冷,問題便會浮現。現在回頭看,去年整頓樓市是正確的,主動刺破危機產生痛楚也是必須的。任由房地產過度擴張這個問題繼續下去,只會令危機爆發時所做成災難更大。政府一方面應做好現在的善後工作,另一方面也應該把握機會做好市場規管,將積壓下來的問題改正。例如,應該限制或之取消賣樓花的制度,至少不應讓樓盤尚未建好業主便要承擔起整個單位供款的責任。只有實際行動改變遊戲規則,才能再次穩定人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