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推動香港創科 孫東可打造「紫荊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回歸 25 周年的一系列活動和參觀中,其中一站選擇科學園,戰略意義可見一斑,這也顯示出國家對於特區發展創科,創造就業的期盼,未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角色可謂至關重要。
來稿作者:詹培勳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在創科的投入增長顯著,高達1,500億元,創新科技基金在2020至2021年就提供了48億元的資助額,而本地研發的總開支也翻了幾倍,科研人員數目也高達三萬多人。但是,近年即使有這樣規模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改善,創科業在香港經濟結構中的佔比仍未產生重大的改變。
歸根咎底問題在於幾方面。一是香港科研業務和産業分散在數碼港、科學園、應用科技研究院,多所研發中心和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等,資源和資金都分散,未能有效集中分配。二來創新科技署處理申請項目的過程,申請和輪候時間過長,這白白浪費了不少初創企業的時間,也讓不少年輕人錯失了把研究項目商業化的時機。筆者有朋友進駐科學園幾年,及後拿到政府的資助,但缺乏持續性,結果花了不少時間用於找辦公室,招聘員工和尋找新資金,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研發部分。
三是本地科研人才不足。新加坡、歐美和內地非常積極吸納創科人才,提供非常廉價的租金吸引企業和初創公司前往設立辦公室,也大手筆資助研究生,博士畢業生和科研人才進駐,提供簽證和生活便利。面對全球人才搶奪戰,香港勢必要積極有為,築巢引鳳。
筆者根據自己在港深兩地的實際創業經歷,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確立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定義「香港戰略性新興產業」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上下同欲者勝」,香港需要找出和發展屬於自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産業泛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爲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域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産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香港應加大在生命科技、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能、區塊鏈、智慧城市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重點領域的投入,構建香港優勢科技産業,推動香港再工業化進程,實現香港經濟多元化及升級轉型。
2、打造「紫荊杯」國際創新創業大賽
有了清晰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頂層設計,香港要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優質項目來港落地,就要多一些活動和獎勵,讓初創企業家一展身手。在項目層面,可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牽頭,鼓勵商界推動創科比賽及Hackathon。矽谷和南山區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有賴於資本家和企業的資金投入,同時也結合了政府的願景和長遠規劃。而利用賽事匯集項目是最明智之舉,香港需要在國際間創建標誌性的創科賽事,舉例可以用「紫荊杯」的名義,推廣一項可持續的,對獲獎者有激勵作用的國際賽事,並在賽後給予相關人才落戶的政策。而政府因此可以有機會從海內外搜羅到優質項目。
有關賽事可以設立企業組和團隊組,區別已初試牛刀的初創公司和僅有想法的創新團隊作分類別競爭,引入風投專家、大學教授、上市公司等不同類型的高層次專家評委,向全球徵聘具有實戰經驗的創業導師,並對優質項目引導基金投資,設置合作銀行給予貸款授信支持等。賽事項目應當聚焦香港戰略性新興產業,覓得一批助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優質項目來港落地。
3、開展全球創科人才「獅子山計劃」
香港因其中西文化交融、法治、低稅率等優勢素來是全球人才工作生活的集聚地,但守株待兔已是落後理念,築巢引鳳才是發展關鍵!翻看201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這個旨在引進研發人員的計劃迄今創新科技署僅批出614個配額,其中入境事務處已批出283宗簽證或進入許可。這與求賢若渴的香港創科界形成强烈反差。
未來針對符合戰略性新興産業,要吸引海外和內地創科人才,香港應該拿出真金白銀吸引他們來港創業,因此局方應當迅速成立一個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計劃,可以命名為「獅子山計劃」。參考法國政府以及深圳政府的類似計劃,爲合資格的企業提供特別的人才引進渠道,並提供營運資金,可以給予每間機構100萬至300萬港元不等的資金,以資發展。而通過計劃認證的創始人團隊可享受人均百萬級以上津貼,以及住房安家、金融、醫療、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
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穩定下來,各個地區和城市的經貿辦應加快步伐,主動多辦招攬創科人才的計劃。香港貿發局也應該參考新加坡做法,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公司來港設立亞太區總部。這樣才能慢慢增加創科企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及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4、設立香港天使母基金,提升香港創科金融扶持力度
筆者認為,香港吸引到的風險投資基金由2014年的12.4億港元升至去年的417億港元,增加了數十倍是可喜之處。如果未來能由局方牽頭,設立一個約50億至100億的香港天使母基金,顧名思義,「母基金」 FoF(Fund of Fund)是基金背後的基金,「天使」限定了投資領域,推動基金所投向的風險投資機構VC投早投小,「香港」則限定投資標的與香港的關聯性。勢必能吸引創科業界的重點機構和初創企業來港設立辦事處,從而刺激香港的創科投資生態,形成像矽谷、南山、以至新加坡和韓國的創科生態圈。
在設立母基金之後,可以通過給予認證投資機構資金、空間、人才等方面的津貼支持,大力吸引、鼓勵、扶持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機構在港發展,引導創科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科技,提高香港的資源高效配置。而可以預期,在母基金投入運營後,市場上會湧現大量具前瞻性的初創企業及獨角獸企業,這時母基金的直投部門便可應運而生,除了在一級市場投資以外,直投部門也可利用香港的金融優勢和交易所平台進行戰略性投資併購,爲壯大香港戰略性新興産業提供槓桿式賦能,後發制人。另外,香港政府可考慮成立「香港中小企融資擔保公司」定向為符合香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創企業雪中送炭。
隨著內地的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等差異化的融資平台日益成熟,成立於1999年的香港創業板開始越來越顯得尷尬。創業板理應成爲香港的納斯達克,不能成爲「房間裏的大象」。現在正是時候,局方對香港的創業板進行差異化定位,將它提升至爲戰略性新興産業提供的融資渠道,全面扶持前沿創科初創企業,重新激活市場流動性。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應該放開對科技企業上市盈利要求。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港交所曾經七次位居全球 IPO 募資額首位。而2018年更改生物科技企業上市規則後,香港已成爲亞洲第一、以及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的領域,創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同樣會面臨短期內難以盈利的困境。但作爲戰略性新興産業,這些優質企業一旦將産品市場化、規模化或迎來發展紅利時,將會帶給社會大量的就業機會,爲經濟作出貢獻。而且,也可以爲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交易所在生物科技類企業融資的經驗也應當迅速複製,多加扶持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
5、構建創科生態,實現灣區共贏
為落實以上的種種建議,例如為獲獎企業及扶持VC投資標的提供落戶香港的站點,香港應盡快推動創科基建,包括加速科學園、數碼港、河套港深創科園以及新田科技城等的建造工程。而整體而言,香港在研發開支的投入仍然遠遠落後於鄰近的城市,只佔GDP的約1%,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和深圳佔GDP約5.5%的研發開支相差甚遠。巨量的資源持續性投入是創科城市崛起的關鍵,香港仍然需要奮起直追。
香港的五所全球百強高校之於粵港澳大灣區,正如史丹福和柏克萊大學位於加州灣區。依托八大院校,香港可以孵化出更多原創性技術團隊。在産業化進程中,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各有所長,皆可對産品及産業鏈優化方面做出貢獻。香港的創意來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等同於打開13億人的市場,再借助香港的國際化窗口,配合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的優勢,不僅足以走向世界,又可以在企業成熟期發揮重要作用。
明確了創科方向,定好了發展藍圖,在未來幾年,政府的工作日益重要。新一屆特區政府任命孫東教授作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他是一位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創業經驗、國際視野並瞭解國情的專家。如何提升創新科技署的效率,推動新工業和再工業化,鼓勵産業轉型以及持續推動創科業發展,將會是孫局長以及他所帶領的創科及工業局團隊向國家和市民要交的功課。
作者詹培勳是香港新方向的創科產業召集人。香港新方向的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律師、工程師、建築師等。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香港創科發展何去何從?」。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