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FOX來勢洶洶 港劇還要「膠」到何時?
正當有人慨嘆香港電視劇水準不及往昔、電視業市場不斷收縮之際,美國福斯傳媒集團(FOX)宣布起用香港班底拍攝原創粵語劇《心冤》(Stained)。近年本港製作之劇集屢被評為「膠劇」,收視每況愈下,今次美資加入港劇戰團,若本地電視台能夠在競爭之中覺醒,銳意革新求變,實為本地劇迷所樂見。
港劇與美劇於製作成本上差距甚大,目前本港電視台開拍的劇集約80萬港元一集,美劇少則800萬港元一集,亦有更甚者如美國HBO去年重頭劇《西部世界》(Westworld),每集成本超過1000萬港元。有論者認為香港觀眾基礎狹窄,電視台投入有限資金無可厚非,但是次美國公司開拓港劇市場,意味着香港投資者有必要破除該種迷思。
高質劇集有市場 語言並非隔膜
在商言商,尤其美資財團向來無寶不落,相信福斯亦不會輕率作出投資港劇的決定,背後理應有其商業考慮。因為若只着眼香港這個「小市場」,觀眾自然有限,然而觀乎影視業今昔發展,香港影視作品在全球華人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例如現在仍有內地電視台播放80、90年代的港劇,港劇在東南亞以至歐美華人圈子仍有市場,故港劇的基本目標觀眾群,其實並限於香港,至少還有全球華人市場作後盾。
更重要的是,現時全球觀眾對劇集的選擇,已超乎語言及地域限制。以香港為例,韓劇、日劇、美劇早已大行其道,不少觀眾即使不諳外語,仍會捨粵語配音而取外語原聲道,配合中文字幕,看個不亦樂乎,反映劇集能否吸引觀眾的關鍵,在於劇集本身是否具質素,而劇集質素與製作成本是否充裕不無關係。加上受惠於現今科技,如Netflix等網上串流平台,大眾只需安坐家中即可收看外國優質節目。故此,電視台不妨摒棄既有的保守觀念,放眼全球,進取地投放資源製作劇集。
香港不乏好藝人 須破除門戶之見
福斯來港的另一個看點是,近年香港電視業界被指青黃不接,新人擔綱演出似是力有不逮。是次FOX邀得黃秋生、惠英紅及謝君豪等實力派演員擔綱,值得本地電視台借鏡。
在觀眾印象中,近年黃、惠二人拍攝電影居多;謝則為舞台劇演員,其實他們以往亦有參與電視劇演出。黃秋生在2015年憑《梟雄》中所飾演的喬傲天一角奪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成為「視帝」;惠英紅在2000-2010年間拍攝的電視劇比電影多,在《巾幗梟雄》、《鐵馬尋橋》中的演出大獲好評;謝君豪亦然,但他所拍攝的多為內地劇集。故此,香港電影、電視與舞台劇的人才,其實不存在界限,彼此間已有相當合作基礎。資深電影、舞台劇演員既可扶掖後進,亦直接令劇集質素得以提高,那麼為何他們始終少有參與電視劇演出?當中反映出本港電視業的兩個問題。
其一,坊間傳言本地電視台內部奉行「山頭主義」,高層多為自己「班底」爭取演出機會,「外人」難以分一杯羹,而綜觀本地大台多年以來的做法,的確鮮有邀請外來資深演員拍劇。新晉演員雖會因此而獲得更多演出機會,但卻缺乏資深演員引導、彼此切磋,這種門戶之見,一定程度影響了電視劇的可觀性。
其二,更現實的問題是,本地電視台的片酬較內地及外國公司低,對一些「老戲骨」的無疑吸引力稍遜。黃秋生及惠英紅出席《心冤》記者會時表示,是次所收取的片酬比內地低,但「比TVB高些少」,究竟「些少」即是多少?實在可圈可點。就以曾為TVB當家花旦的佘詩曼為例,她在2010及2011年所拍攝的《公主嫁到》及《花花世界花家姐》收取片酬據悉為每集3萬,而她在內地的片酬估計高達每集20萬。演員拍劇既為興趣,但片酬本身亦代表對演員個人實力的肯定,在這方面,本港電視台若要邀得良將,就不能過於吝嗇。
香港題材有賣點 捉鹿要懂脫角
是次福斯取材自真人真事的本地奇案,拍攝犯罪推理劇,相信是反映了香港題材在國際上大有市場。除了李小龍、成龍的名字早於數十年前傳遍世界,不少香港的警匪片在國際上亦有相當迴響,如《無間道》便被名導演馬田史高西斯翻拍,在在說明外國仰慕香港流行文化者大有人在,故以香港作為題材,在國際市場上是一大賣點。
近年來香港電視業界面臨挑戰愈來愈大,內地與外國公司先後涉足本地市場,除《心冤》外,FOX已著手與劉德華合作,邀其在另一港劇《香港華爾街》中擔任監製,預計於2017年底上映。面對一眾來勢洶洶的過江龍,本地業界如若再不思求變、固步自封,繼續沉醉於「一台獨大」、因循流水作業式的製作模式,原本萎縮之香港電視業,只會被外資進一步蠶食,日後提起港劇,恐怕只會令人聯想到美資甚至中資的製作,若如此,對香港來說實在是一大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