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過海擠塞要「以結果為目標」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過海隧道擠塞困擾社會,政府過去十多年多次提出透過調整收費來調控車流但也沒有落實。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將於本周五(17日)再到立法會徵詢議員關於「擠塞徵費」的意見,把握西隧明年8月營運權回歸政府後實施。雖然局方提交的文件介紹了三個徵費原則,但沒有訂立要減少多少擠塞的程度。減擠塞的目標不清,外界難以判斷徵費的效用。

過往政府以技術未成熟、中環灣仔繞道未落成、東西隧專營權未屆滿,以至立法會反對三隧分流等原因,推遲改善過海隧道擁擠的日程。隨着政府年底將推行不停車繳費系統和明年接收西隧,運房局認為到了時機重提擠塞徵費。三個徵費原則是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減低車龍對非過海交通的影響並鼓勵減少繞道行駛、和針對載客效率較低的私家車徵收較高費用。

三隧分流方案因各陣營群起反對而胎死腹中。(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減多少擠塞? 政府不能留白

政府以經濟誘因調控過海車流,跟其他大城市解決擠塞的做法相若。不過,政府在文件沒有提及要紓緩多少擠塞才算收效。在文件的附件中,政府只在插圖粗略展示增加繁忙時段收費可以遏抑和分散車流,但不至於削減車流至容車量以下,意味着塞車仍會出現。但當政府沒有就縮短多少駕駛時間或者削減多少繁忙時間車流提出方案,外界亦難以就合適徵費給意見。

現時西隧私家車每程徵收75元,較紅隧的20元和東隧的25元高兩至三倍,而其他商用車行走三隧的價格差異亦明顯,不少司機會繞道紅隧節省隧道費,加劇紅隧擠塞。政府提出調整收費,考慮劃一三隧收費,調高私家車和調低商用車收費,讓司機按地點選擇隧道,也是合理。政府可以在劃一收費一段時間後,再微調收費以引導車流平衡三隧用量。

擠塞縱難全消 減少等候屬好事

按時段徵費一定程度上有效,但除非三隧收費均變天價,否則加價不可能消除繁時擠塞,正如西隧私家車再加價一兩成也不會令慣用西隧的車主棄駕。較可行的辦法是「西減紅加東加」或者只是「紅加東加」,此舉會令紅隧、東隧「塞少啲車」,而西隧現時繁時車流已達98%,新收費會吸引原本使用紅隧的車輛,或令西隧不擠塞的時段也變成擠塞,但總體市民能減少過海時間也是好事。政府在2019年力推三隧分流就是「西減紅加東加」,預期早上繁時紅隧可減34%車龍長度,西隧過海要增加七分鐘,日後政府亦要就各種新收費方案模擬車龍長度和塞車時間的增減。

三條過海隧道的擠塞情況(立法會文件)

回看政府處理過海隧道擠塞的歷程,可謂乏善足陳。政府在1980年代已研究電子道路收費,而立法會在2003年已提出三隧分流,但政府拒絕,其後在2006、2013、2017和2019年展開分流研究和提交議案,但幾次也因為議會和社會爭議不斷要擱置處理,解決工作就由上一屆政府推到下一屆。

一屆拖一屆 新班子莫再推諉

可是,政府不可把擠塞難解的責任推在社會。在金融海嘯期間,社會曾一致倡議政府趁低價回購東西隧,早日掌控收費,政府卻放棄黃金機會。再者,政府由始至終也不肯運用行政手段限制私家車增長,加上都市規劃失衡導致職居分離,各種因素堆疊起來,令市民耗費無數時間和環境成本在塞車上。設想一下,只要稍為減少私家車流量,就可騰出相當的路面空間給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商用車輛,令道路更暢通,亦令工商物流運作更高效。

運房局在本周五就擠塞徵費諮詢立法會意見,議題隨後就由新班子接手。明年8月西隧將回到政府手上,政府應在接收之時即推出擠塞徵費,故未來一年要密集籌備,莫讓市民再等。新班子矢言以結果為目標,那就要為香港人訂下具體方案,緩解過海隧道擠塞這個老大難的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