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治理的思維看香港
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據報調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離開其工作逾30年的港澳體系,有資深建制派形容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值得思考的是,終結的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而迎來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很多人都知道,彭定康與之前的多任港督都很不同。1992年來港的彭定康很有政治手腕,擺出親民的姿態,有「肥彭」的別稱,愛吃蛋撻的形象。而他之所以與別不同,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麥理浩、尤德和衛奕信等港督都是殖民地部或外交部官員,但英國政府在六四事件後有意加速香港民主化,試圖鎖定香港日後的發展軌跡,因而選擇了派彭定康來港。
官員任用關乎佈局重點
彭定康作為民選國會議員、戴卓爾夫人內閣成員以及保守黨主席,馳騁西敏宮多年,政治技巧可謂其職業能力,自然勝任政治工作。而從這個事例我們亦不難看見,不同的背景和歷練帶來不同的能力,並且關乎官員任用的作用和佈局。
而北京主事香港事務的官員,向來以僑務、外交體系為主。廖暉是僑務辦出身,接替他的王光亞曾在外交部工作長達三十多年,曾任外交部黨委書記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曉明則在1986年已進入港澳辦工作,長期擔任廖暉的秘書,及至2012年起出任中聯辦主任,並在2017年接替王光亞出任港澳辦主任。
至於首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也是外交部出身,來港前為駐英大使。個別中聯辦主任也有地方歷練,例如接替姜恩柱的高祀仁曾任廣州市委書記和廣東省委副書記,王志民則曾在廈門市和福建省工作。但整體而言,廖暉、王光亞至張曉明主管港澳辦的廿三年間,主事香港事務的為專業官僚,非以地方治理經歷為主。
地方歷練有助完善治理
2020年駱惠寧和夏寶龍分別出任中聯辦和港澳辦主任的時候,我們已指出二人是地方大員,久經歷練,「夏駱二人的出身已證明他們有別於一般的技術官僚,是可以擔起繁瑣政治任務的人」。加上現時張曉明離開港澳辦,中央治港的路線轉變便更加明顯。終結的是專業官僚的時代,而迎來的自然便是一個更加強調治理的時代。
當然,這個轉變並非現在才開始,早在兩年多前開啟夏駱新局的時候,治理便已成為管治香港的關鍵詞。以往香港的政治工作或許是聯絡建制派,統戰中間派,打擊反對派,但這些並不是當下治理的核心。治理要做的是改革經濟結構,從而化解其引致的社會問題,是要切實地讓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用日前總理李克強對候任特首李家超的話來說,是「解決市民大眾密切相關的、市民大眾要解決的民生難點痛點,總而言之要讓香港市民過上幸福美好的、過上更好的日子」。
治理既成治港者應有的思維,經濟及社會民生是香港的最大政治,餘下問題就是矢言開新篇的候任特首是否明白此道,並以有能力、有理念的司局長來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