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合作對中西皆更有利
美國周三(11日)公布4月最新的通脹數據為同比增長8.3%,雖然比3月略有回落,但卻仍高於市場預期,顯示通脹仍持續處於高位。近來,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正用盡各種辦法控制高通脹,一方面聯儲局不斷強化加息的預期,另一方面,總統拜登指正考慮取消部分在貿易戰時對中國加徵的關稅。
撤銷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在美國是非常政治不正確,不單是向中國示弱,更相當於承認美國發動貿易戰沒有成果,關稅大棒未能起到作用。拜登政府甘願冒政治風險也考慮撤銷關稅,說明美國當下為了解決通脹問題已經顧不上這麼多了。
近年以來,美國、歐盟、日本等西方集團與中國的磨擦日深,再加上新冠疫情時供應鏈一度中斷,這些國家更是不斷提出要「減少對中國依賴」,例如本周四(12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訪問日本與首相岸田文雄會面,據日媒所引述雙方將相討如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關稅與通脹的問題也說明了,美歐等西方國家要在經濟上擺脫中國並非簡單之事。
如何減輕依賴?
說到減輕對中國的依賴,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有何依賴,其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其一是貨物供應上的依賴,像美國何以要取消對中國貨的關稅以求降低物價,其原因是因為很多美國日常消費品都來自中國,提高關稅最終會傳導至消費者身上。另外一種依賴是產業鏈上的依賴,現代工業的工序繁多,企業將部分工序例如零件製造或組裝置於不同地區時有所見,由於成本效益等因素,很多國家如日本汽車業的上流零件都依靠中國製造。最後一種依賴則是市場上的依賴,外國有很多企業的營銷當中很大部分來自於中國市場,例如著名的蘋果公司就有近兩成的收入來自大中華市場,這使得很多企業離不開中國這巨額的消費市場。
當然,西方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中國依賴並不會相當困難,但從以上的三個方向考慮,如果西方想「減少」都足以擺脫中國影響卻不簡單,例如要減少對中國貨物和產業鏈的依賴的話,只有將工廠遷離中國。但中國有近8億的工業人口,而且有完善的工業和基建配套,要找尋能取代中國的生產能力的地區並不簡單。即使將一部分的生產或產業鏈轉移到像越南、印尼等地區,但這些國家的產業鏈本身就與中國有高度關連,只是繞了過圈地依賴中國罷了。
如果將所有的產業鏈和生產全部移回先進國家本土的話,那成本必然會急增,最終只會引起經濟衰退及令人民生活倒退。如果這個方法可行的話,特朗普的貿易戰應該早就達到其目的了,而拜登今日也不用為了通脹問題而考慮撤銷對中國加徵的部分關稅。
減輕對中國依賴並非不可能
不過,西方要顯著地減輕對中國的依賴也非完全不可能,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從不會正視這些方法。世界上尚有不少低開發的地區,當中不少都有着龐大人口,例如東盟有6.6億人口,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就有着11.4億人口,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有潛力成為不亞於中國的世界經濟支柱。不過,這些地區的國家都有着包括後殖民時代的政治不穩定、經濟發展度低、識字率及技術工人不足、欠缺發展資金等各種問題。
要解放這些國家的潛力,便要從最根本幫助這些國家發展,最終令他們能與中國並肩的程度。然而,美國等先進國家往往忌憚這樣做。就以美國為例,其打壓中國的行為足份反映了美國執着於維持其在世界的單極霸權。如果世界落後地區都得到茁壯的發展,這些新興地區將有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並不會完全跟隨西方國家的利益行事,就好像最近印度拒絕配合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因此如果落後地區都發展起來,這樣不單會減低中國的影響力,其實也減低了西方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何美國等西方先進國家要減少依賴中國,真正做起來並不簡單。與其不斷的強調對抗,倒不如務實地思考如何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