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俄烏戰爭正酣 中國處境尷尬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進軍烏克蘭。當中不乏冠冕堂皇的理由,除兩國間的政治矛盾外,更是俄羅斯對包括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北約)組織東擴的主動回應。中國作為俄羅斯的近鄰,無論是回應西方箝制,還是在地緣政治的角度,均與俄羅斯保持友好關係。然而,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正面對尷尬的外交局面。
來稿作者:潘俊恩
對烏克蘭「失之可惜,援之為難」
中國與烏克蘭關係良好,在境內擁有重大利益,但同時與俄羅斯「友誼長存」,只能隔岸觀火。今年2月19日,中國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中強調各國主權獨立和尊重領土完整,認為是「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且「對烏克蘭也不例外」,前後亦不斷強調回到《新明斯克協議》的基礎,開展對話解決烏克蘭問題。
烏克蘭是最早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是中國通往歐洲的咽喉。截至2020年,中國在烏克蘭投資超過2.257億美元,包括鐵路運輸、電信網絡和基礎建設等工程。中國亦是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總貿易額於2021年達到189.9億美元,中國從「歐洲糧倉」烏克蘭大量進口食用油、機械和糧食等必需品,有效擺脫對競爭國的糧食和能源依賴。同時,烏克蘭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主要合作國家之一,向中國出口遼寧號航空母艦、氣墊船、船用及航空引擎、雷達設備和飛彈科技等軍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不願意出口中國的關鍵武器皆由烏克蘭提供,烏克蘭在中國軍事力量發展上居功至偉。俄羅斯進軍烏克蘭,除了無視中國呼籲的「政治解決」,更損害中國在烏克蘭深耕細作的利益,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國傾向中立的取向,似乎較合乎國家利益。
與俄羅斯「敵敵即友,貌合神離」
中國與俄羅斯基於共同政治利益聯手,對抗西方霸權,不得已在俄烏戰爭中淡化回應。今年2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重申「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反對北約東擴和反對臺獨。兩國在聲明中承諾彼此保護核心利益,俄羅斯也有將臺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牽連之嫌,拉近中國的反美和抗北約立場。故此,中國在與俄羅斯面對共同敵人美國及北約中,稱烏克蘭問題有「複雜歷史背景和經緯」,反對北約稱呼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是「入侵」,亦迴避此舉有否侵犯烏克蘭主權。中國謹慎的措辭突顯其尷尬的處境,亦驗證「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一理。
但實際上,中國在面對俄羅斯進軍烏克蘭仍然保持謹慎的態度。從現實政治角度,俄羅斯作為中國的戰略緩衝,大機會在被西方制裁後,獲得中國在經濟上的支持,是中國在國際兩極化下逼不得已的方案。雖然兩國在戰略上漸趨軍事同盟,但沒有正式的聯盟關係,沒有義務為對方提供軍事援助,中國絕不向俄羅斯進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如同俄羅斯並無承諾軍事支持中國大陸進軍臺灣;從歷史記憶角度,中國在面對烏克蘭問題的提問,抨擊美國及北約東擴的長臂魔爪,背後以八國聯軍作為歷史依據,勾起民族傷痛。
事實上,俄羅斯帝國作為八國聯軍的兇手之一,直接奪取中國外東北和外西北共15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蠶食中國至深,但現今似乎被「友誼長存」淡化。雖然這種「權力分配」可被理解為外交手段,但中國與俄羅斯的糾葛使兩國友好關係基礎脆弱,加上俄烏戰爭讓中國左右為難,即使較傾向俄羅斯,無可避免被置於尷尬的處境,是為「貌合神離」。
使北約「分歧盡消,應對威脅」
中國在俄烏戰爭的曖昧態度,加深北約對中國威脅的假定。北約內部對中國的態度一直存在分歧,美國希望利用北約制衡中國,他國則強調回歸應對俄羅斯的風險,如德國認為俄羅斯是最大的挑戰,表示中國「既是對手,同時也是夥伴」;法國更質疑「北約受到中國挑戰」的合理性,表示中國與北大西洋毫無關係,與中國的關係遠超軍事範疇,暗示北約未能就對中國態度達成一致。但是,北約於2021年6月14日的布魯塞爾峰會發表聯合公報,表示「中國是破壞穩定的因素、對北約構成體制性挑戰、威脅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而且不認同北約的價值觀,意味北約內部對中國的態度漸趨一致,而且變得更強硬。
北約視俄羅斯為威脅,也漸將中國納入威脅目標。北約當初成立目的是針對蘇聯及其東歐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亦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華約)的軍事聯盟回應,但現今前華約的成員搖身一變成為北約的一員。美國通過休克療法搞垮俄羅斯的經濟,北約東擴正包圍威脅俄羅斯,迫使俄羅斯主動突破包圍,是爆發俄烏戰爭的主因之一。俄羅斯對烏克蘭是自身「歷史、文化、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想像的共同體」論述,在現實主義面前只是藉口。
相對而言,北約對中國的態度正徘徊於挑戰與威脅之間。美國作為北約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大國,一直希望將整個北約納入應對中美競爭的體系,但內部成員與中國若即若離,使美國未能遂願。中國的持續崛起,讓北約不能忽視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北約對中國的態度由機遇、經歷挑戰,轉變成現今的威脅。中國對俄烏戰爭的曖昧回應,加深北約對俄羅斯威脅的恐懼,同時亦深化中國作為威脅的刻板印象。
總而言之,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曖昧態度,突顯現今的尷尬處境。中國一方面與烏克蘭保持友好,堅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一方面對俄羅斯的擔憂表現理解,指責美國和北約東擴的威脅,並有可能為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援,側面回應西方國家對其的制裁。當中的尷尬在於,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中,將中國捆綁成為利益共同體,北約在制裁俄羅斯的同時,對中國外交和經濟貿易的衝擊,仍是未知之數,中國不得不回應俄羅斯的現實政治需求,但亦不希望整個美國順利利用北約抗衡中國。
作者潘俊恩是城市智庫成員、立法會議員助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社會科學碩士。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