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傳統文化為香港資本主義良性發展奠定土壤
習近平主席曾經指出,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內地將繼續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堅持分配的社會主義特徵和內涵外,著重強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統一」性,充分利用資本推動財富增長的積極性和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創新和創造能力,矢志建設市場高度發達的混合經濟體制,不斷解放生產力,通過對外開放大力整合境內外經濟要素,促進經濟持續繁榮穩定。
來稿作者:香港紫荊黨
作為中國的地區性經濟體,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更要在兩種社會制度的「統一性」方面下功夫。除了破除行業壟斷、建立公平的市場和鼓勵創新創造等共同元素之外,包含儒、釋、道、法、墨等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可成為連接內地社會主義和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紐帶,成為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的共同土壤。
中華文化追求大同與公平
中華傳統文化是具有多元相容、化異融合、自我揚棄特徵的整合型系統,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同時相容吸收法家、道家、墨家、佛教等其它思想,形成一套源遠流長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必然是對這一多元整合型文化系統中優秀元素的繼承和傳揚,然後汲取其它文明的養分,為我所用,綜合創新,推陳出新,而不是故步自封,畫地為牢,抱缺守殘,反對文化發展和拒絕外來文明。內地的社會主義和香港的資本主義都是現代性社會制度。現代性的制度性維度包括資本、監督、軍隊和工業,而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增值、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和工業化,而中華傳統文化有潛力從這四個維度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軸是歷代官方推崇和傳播的儒家思想。在政治層面,古代中國通過科舉制形成了最高決策層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體系,而它的基礎正是主張天下為公的儒學思想。士大夫對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追求,造就了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現代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逐漸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理論和實踐,從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中西合璧特徵。
在經濟層面,儒家既肯定財富對社會發展的正面作用,也支持公平分配原則,主張財富相對「均平」。孔子認為財富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即人不是「匏瓜」,必須要吃飯、要掙錢過日子;認為財富是可欲可求的,明確指出「富而可求也」。與此同時,儒家主張社會財富應該均衡分配,這無疑體現在孔子的兩個著名論斷中。其一是「周急不繼富」,其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儒家主張公平分配,讓人人各得其所,而不是由少數人獨佔和獨享社會財富,這與內地推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是一致的。
資本主義香港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在港英時代,英國文化主導了官方層面,但中華傳統文化在市民社會中薪火相傳,並沒有出現內地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斷層。在不同時期從內地過來的「南來文人」與宗教人士,堅持中華文化傳統,弘揚儒學、孔教、佛教、道教等,在香港建立起中國傳統文化的長城。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展,可以起到鞏固「一國兩制」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國際關係的論述不多,而儒家的天下觀則是對基於無政府狀態中現代民族國家體系的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重大救濟。儒家追求建設一個超越國和家的「天下為公」的終極世界,天下觀是一種比較和諧的世界秩序觀念,有助於處理全球公共利益問題,有助於保護小型經濟體的利益,有助於平衡人類共同利益與國家利益。深受中西文化薰陶的香港人,可以在這種尊崇人類共同行為準則和價值基礎的天下觀中與現實和解,建構自己立足於「一國」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身份。
兼顧資本的逐利性和社會性
香港存在一系列深層次社會矛盾,特別集中於經濟和民生領域,而中華傳統文化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有用工具。資本主義社會的儒學實踐,其追求的目標就是建設「良性資本主義」。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為強調公共利益的儒學提供了空間,而資本和企業的成長也存在對儒學的需求。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表明,企業的商業行為不能僅僅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必須滿足有關的社會需求,在促進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來創造新的產品、服務和價值,最後實現資本增值和企業持續發展。兼顧資本的逐利性和社會性,這正是儒學思想對資本主義良性發展的要求。香港擁有一批愛國儒商,他們把中華傳統倫理運用於企業的組織、管理、合作、競爭、發展和創新之中,對社會懷抱責任感,對國家懷抱忠誠,是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可以倚重的力量之一。
當然,中華傳統文化與香港資本主義的結合將是一個長期推進、拓展和深化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的,而且中華文化也需要在新時代與時俱進。比如說,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儒學的理論和實踐就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一直在不斷相互印證與磨合。自秦朝統一中國後,沒有任何大一統的王朝存在的時間超過300年,究其根本,土地兼併導致的貧富不均、特殊利益集團腐化導致的政府失靈是最主要的原因,這既是統治者沒有貫徹儒家治國理念的後果,同時也暴露出儒家思想在實踐層面上的不足,因此儒家學說需要通過接受包括法家、墨家以及西方理論等在內的其它思想元素來實現自身的昇華。
如果我們把英國思想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結合起來看,歸納他在兩本書中表達的觀點,其核心思想就是政府和資本都是「必要之惡」,就像有些傳統方劑裡面的關鍵中藥材,雖然含有毒素,但只要進行合理配伍就可以顯著降低其毒副作用,起到治病救人的功效。政府和資本對人類社會發展有用,可其影響力不能過於膨脹,需要強大的「社會力量」對其加以制約,也就是說,世界上必須要有權力不能佔用的資源,必須要有金錢購買不到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我們在香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展良性資本主義進程中需要借助的西方思想資源之一。
作者香港紫荊黨成立於2020年,現任主席為李山。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