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應實現再生勇士之願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羅偉祥上月離世,終年58歲,喪禮於本周一(18日)舉行。他生前自助助人,致力為同路人爭取權益,令殘疾人士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但他的遺言說「仲有很多事未做」,殘疾人士的生活仍然崎嶇。官員除了發文悼念,出席喪禮之外,更要實現未完之願,早日達致傷健擁有平等權利,共融生活。
羅偉祥為人敬重的是不屈不撓的意志,以及自助助人的精神。他出生時在母親體內缺氧一分鐘,終生四肢癱瘓。殘疾加上幼年貧窮,他的生活起步比人慢,例如11歲時才首次離開家門,12歲才在特殊學校安排下獲得輪椅,出身後求職又處處碰壁。這些遭遇沒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和求知欲,他學習英文和電腦知識,曾從事保險經紀,生活得已改善。
自助助人 倡議政策
現任路向協會主席嚴楚碧憶述羅偉祥臨終前仍記掛殘疾人士權益,稱「好多嘢未做」,但其實他已做了許多提升殘疾人士群體的福祉的事。在民間和商業層面,他在1990年代加入協會,既教導殘疾人士電腦技能,後來有份在協會旗下創立社會企業,協助嚴重肢體殘疾人士增加就業機會。他深信職業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發揮價值。在政策層面,他多年來與復康界別倡議促進平權共融措施,例如引入無障礙公共交通工具,爭取乘車優惠等,以便利他們出行;又爭取政府為嚴重肢體傷殘人士設立醫療護理津貼和支援服務。
羅偉祥的貢獻,不只獲得殘疾人士圈子的稱許,亦獲得政府和其他界別的讚賞,例如在十多二十年前已奪得再生勇士和香港人道年獎。特首林鄭月娥在他逝世之後發文悼念,肯定他投入推動生命教育和對工作的拼勁,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同日發文讚揚他建言獻策,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亦赴喪禮致祭。
反思逝者為何心願未了
回看這位倡導者關注的範疇,大部分是殘疾人士工作住行等基本需要。其實政府不乏資源而且有改善政策的權力,早應接納復康團體的倡議,盡快商討落實細節,惠及殘疾人士及照顧者,促進社會共融。政府除了哀悼逝者外,更要反思為何在支援政策上反覆拖拉,致逝者臨終前未能釋懷。
協會在去年政府施政報告時後的回應,點出政府還可以為殘疾人士做更多。在就業方面,政府要牽頭訂立殘疾人士聘用指標,在公私營企業推行就業配額制,公務員比率由2%升至4%,並每年聘請最少2%的新入職者,避免政府充數,即計入現職而期間成為殘疾者的公務員。此外,新房屋設計應方便殘疾人士改裝間隔,預留用地給自助機構營運,以及增加暫託宿位和延長服務時間,以改善社區支援服務等。
我們不難發現,政府自身是殘疾人士政策的阻力,住屋和社會服務用地及設施可以透過加入條款和積極覓地解決。至於就業配額制雖然牽涉商界,但政府仍可在政府及公營機構先行,再安排協調員解決企業在聘請和安排輔助設施時的問題,有序把配額制延展至企業,直至殘疾不再是招聘障礙。
政府出於敬意就對社會有建樹的人辭世發文悼念,但若然要好好紀念一個人的功績,莫過於努力完成、繼承他的公益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