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引爆安老院舍危機 檢討通風只是起步
院舍是第五波新冠疫情的重災區,逾半死者來自院舍,特首林鄭月娥上周六(26日)宣布,政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全面檢視院舍的抗疫能力及提出改善措施,首要檢視通風設施和防疫指引守則。首次會議在本周舉行。
檢討是必須的,不過各界更期待建議是有效而且盡快落實,畢竟過去一個多月,大家目睹長者為等候床位而露宿醫院外,有市民更哭訴兩年多來沒法親身探望長輩,就要到醫院見親人最後一面;也有照顧員表示看着院友未趕及救護車就在院舍過身,認為事件盡顯本港醫療和安老制度的問題。尤其當第五波未完,學者已預視第六波會在兩三個月後來臨,當務之急正是盡量減輕新疫情對弱勢者的殺傷力。
政府將通風和防疫指引守列作首要檢視項目是合理的,但單就通風一項也不是說改動和加裝抽風系統就行。因為早在第三波爆發的時候,政府和賽馬會已經推出向全港院舍給予相關支援和資助,但結果仍未能阻止第五波爆發。箇中原因是否源於當初計劃並非強制執行,部分院舍沒有跟從?還是因為院舍缺乏改善通風的知識?如屬後者,政府能否助院舍開展工程?有安老業界代表建議政府修改規例,容許院舍加高在院舍房間的隔板,以減低病毒藉飛沫傳播的機會。這意見有可取之處,但同時會降低院友獲得鮮風的機會,政府要平衡利弊。
早稱注意通風 何以無阻爆疫
除了通風問題之外,院舍環境擠迫、人手緊絀,還有其與醫院缺乏協調均非新事,新冠疫情只不過令長者照顧問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相比檢視防疫指引個別條文,政府更要為院舍院友接種疫苗,張羅防護裝備,增加院舍人手,避免院友再於院舍、醫院和檢疫設施來來回回。萬一院友染疫,可以按病情召喚醫生或送往醫院,總之診治時間要快。近日政府宣布改善轉介流程,新冠輕症或病情穩定的院舍院友可到暫託中心,毋須先到醫院,另計劃撥部分暫託中心作檢疫,行動正確。當檢疫隔離資源增加,政府就要善用之。
美國和加拿大也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亦失去大量院舍長者性命,兩地也進入了深入的檢討和建議。不少加拿大學者也指出私營院舍照顧質素較差,原因之一是要靠削減人手維持盈利,要求停止私營化服務,並增加公共投入。那麼,香港有否出現類似情況?資助、買位和全私營的院舍,疫下長者和員工染疫和死亡比例有否差別?若然私營院舍表現最差,政府就要考慮應否再容許私人營運,或最少淘汰最差劣的一群。
長遠之計:政府增加宿位、市民注重健康
然而,當局對於改善本地院舍質素工作始終進展緩慢。增加院舍人均居住面積至8至9.5平方米和規定護理人手比例到現在仍在修例建議的程序,並需時八年才能全面落實,而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手編製仍未有規定,即是現時院友無法見證生活改善。
短期而言,人手可靠改善薪金待遇解決,而且工作量會隨人手增加而下降,促進業界良性循環,但政府和院舍營辦者也難以一時間變出更多宿位。社福學者周永新倡議日前撰文全面向私營安老院「買位」,以資助提升規管水平。
長遠而言,面對人口高齡化,政府要規定住宅項目要附設長者院舍,改善院舍佈局,以至規定院舍按院友數目聘請駐院醫生。當然,院舍照顧成本高昂,即使有全民退休保障,金額也未必能完全覆蓋晚年院舍開支,所以外地部分國家會由國民醫療保險分擔部分,保險公司亦有推出私人保險計劃。
若將目光再放遠點來看,其實一切長者問題,背後都應有鼓勵人們年老前就注重預防的考慮。青壯年群體平時注意飲食作息,多做運動和身體檢查,有病及早治療,到老時仍可保持活力和自理能力,增強對抗疾病能力,自然有助延遲和減少年老時居住院舍時間,最終節省長期照顧開支和社會總體院舍需求,但想社會更多人能做到這樣,肯定需要政府規管好勞動制度以及推動基層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