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長者解燃眉之急 醫院院舍同需要支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多名院舍長者患上新冠病毒病但症狀較輕,應否入院醫管局和安老院舍各有說法。當務之急是增加病床和檢疫隔離設施,以及徵召更多人手照顧病人,但爭議也反映安老院舍設計和支援長期不足,將來必須改革。

醫管局周四(17日)指有安老院舍將長者送到急症室求診,醫生評估長者適合返回院舍,但院舍拒絕接收他們,令長者留在醫院,加重醫療負擔和感染風險。翌日醫管局再表示會安排一些已康復、身體狀況比較好的長者出院,希望院舍合作接回他們, 讓醫院可以接收一些情況嚴重的病人。

雙方皆着緊長者安危

公立醫院情況無疑嚴峻,但院舍亦有其難處。安老服務協會周五(18日)發聲明指有新冠輕症長者回院舍後導致隱性傳播,院舍缺乏人手和隔離空間,對高傳染性的長者束手無策,只能送院治療,並呼籲醫院接收初步確診個案。有院舍護士在社交媒體抱怨,指衞生防護中心沒有派醫生和儀器照顧染疫院舍長者,覺得送他們到醫院還有一線生機。

要濟燃眉之急,政府和醫管局責無旁貸。在人手方面,雖然醫管局周五表示已簡化程序,讓兼職醫生減輕公立醫院壓力,但臨時醫護肯定需要更多,政府應該不惜資源地支援醫院。另外醫管局亦要協助院舍制訂感染控制措施,讓他們有更大信心照顧確診長者。同時間,政府要快馬加鞭,安排酒店公屋和加建亞博床位做隔離檢疫,臨時醫院要盡快動工,騰出床位接收病人。多管齊下,堆在急症室外等候入院的病人才可疏導。

公立醫院瀕崩潰,明愛醫院急症室外放置多張臨時病床,病人要在露天地方度過寒夜。(歐嘉樂攝,2月17日)

疫情激化長者照顧長期缺失

疫情激化過往公營醫療系統和院舍照顧的問題,尤其急症室在疫情前早已不勝負荷。長者求診人數比例持續上升,超過同年齡層人口比例。長者病痛較青壯年多,急切治療的需要更加頻密,但除了病痛等身體因素外,院舍的一些慣常做法也助長急症室使用,惹來醫護不滿。醫護引述的例子包括院舍把只患普通流感發燒的長者送往急症室,以及在照顧不周或與家屬爭拗時就將長者送院。或許部分醫護因為過往的與院舍交手不快的經驗,以為今次也是院舍濫用公院資源,忽略了院舍的難處。

疫情令香港上了慘痛一課,但如果我們能汲取教訓,這課仍是不枉過。疫情平息後,政府既要增撥資源給公營醫療系統以應對傳染病,亦要重新檢討安老業界服務。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提升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質素的修例建議,包括提升最低人手規定、提高住客最低人均樓面面積、加強對院舍營辦人的問責等。這些修訂均是可取,亦提升日後院舍應對疫症的能力。

近日有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爆疫。圖為深水埗「溫暖安老院」。(資料圖片)

在此之上,政府還要提高院舍醫護人手要求,長遠要規定院舍聘請駐院醫生。此舉看似天方夜譚,畢竟要聘請百計醫生照顧院友,但隨着人口老化,若然院舍服務維持現狀,習慣不改,長者使用公院醫療系統將會更普遍,到時就算在北部都會區增建醫院也未必追上用量。政府倒不如投入資源做好基層醫療,相信可以減省醫療成本,理順緊急醫療服務,不論長者還是全港市民也會受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