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和理性看待疫苗接種
牛頭角周三(9日)一對母子因故發生爭執,有人情緒激動,在寓所揮舞鎅刀。警員到場調查,發現兩兄弟及母親受輕傷,及後由救護車送院,而據報道,事件的起因與新冠疫苗有關。
涉事兄長並未接種新冠疫苗,而在事發前其弟弟疑因政府擴展「疫苗通行證」計劃,勸說他盡快打針,二人衝突而母親則在制止兩人時受傷。一些人稱事件為「谷針」措施下的第一滴血。
這無疑是個別事件,但為何現時正值第五波疫情的高峰,仍然有市民拒絕接種疫苗,這值得社會及施政者深思。
仍然有人曲解疫苗價值
疫苗接種計劃已推行多時,目前超過七成市民已經完成接種第一劑疫苗,不過在網絡上仍然時常可見各種尋出不同拒絕接種疫苗的言論。但對比不同數據,其實很多說法都能夠不攻自破。
其中一種較為流行的言論莫過於「接種了疫苗都會感染病毒,所以大家都不需要接種」。接種疫苗雖然不是百份百免疫,但透過減低感染機會,減慢病毒在社會上的傳播及減少感染人數,最終是整個社會受惠。再者,疫苗有助避免確診者嚴重不適,即所謂的重症。根據香港醫學會上月發出的最新建議,與未接種疫苗的Omicron患者相比,已接種兩劑和三劑疫苗的人住院風險更低,尤其對於已完成接種三劑疫苗人士,住院風險更可以大幅減低八成。醫學會的建議都有數據基礎,值得市民應該理性看待。
另外亦有人提出「新冠病毒如同弱流感」這類說法,嘗試說服他人不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雖然新冠疫症的死亡率隨時間回落,但截至上個月全球近4億人感染中5百多萬人病歿,死亡率1.54%,而香港的比例亦相若。1.54%比起流感死亡率的0.1%高出十多倍。再者,中大醫學院研究分析106名新冠肺炎病人情況,發現高達76%新冠患者康復後六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後遺症,可見即使是不同的病毒變種仍然遠比流感危險。
至於接種疫苗的副作用,目前當局接獲異常事件報告6千多宗,比率0.07%。涉及的不適多數是血壓高、胸痛、呼吸短促、頭暈、頭痛等。即使有市民在接種疫苗14天後離世,但每宗案件也由專家檢定,是否有證據顯示因疫苗引起。而香港醫學會、醫學專科學院等均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可見疫苗有足夠的安全性,對保障市民健康利大於弊。
反疫苗言論只是反對清零者的武器
更甚者,一些網民近日提出應該刻意感染以及四處播病,達致群體免疫,所以市民亦更不應接種疫苗阻礙病毒傳擋。惟這種言論明顯無視了病毒對市民——尤其長者及長期病患者——的危險性。而在周四(10日),一名94歲確診Omicron變種病毒的市民不治,而她生前是長期病患者,並且沒有接種新冠疫苗。
我們都很容易立場先行,再找方法自圓其說。不過為了整體社會福祉,每個人都應該盡力避免發布不確定的消息。當醫學界幾乎一致認同接種疫苗是利多於弊,甚至一些過往經常批評政府的醫生呼籲大眾盡快打針,可見接種疫苗是有科學根據的共識。香港人向來崇尚理性和科學,面對疫情時更應要是其是,非其非。
面對失實、不理性的懷疑論,政府、專家甚至每個市民都要盡力澄清,用更多的科學理據說明接種疫苗的效益及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