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火|安老政策須顧及長者安全隱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台灣高雄「城中城」大樓周四(14日)凌晨發生火警,至少釀成46死41傷,而死傷者中以長者和體弱人士居多,據官方統計,死者平均年齡達62歲,是次火災更成為高雄有史以來死傷最嚴重的火災。大樓在1981年落成,集商場、歌廳、戲院、餐廳及辦公室於一身,惟在1999年發生大火過後,商戶紛紛遷出,加上有單位由於業主離世後無人繼承業權,吸引了遊民佔用居住,逐漸令大樓成為「三不管」大樓:政府不管、業主不管、租客也不管。

部份業主將城中城大樓轉換成住宅用途,管理不善和環境差劣的因素影響下,大樓單位月租可以低至2000新台幣,吸引了大量社會低下階層人士入住。鹽埕區里長林傳富在接受訪問中亦指,大樓的住戶多數是老弱及失智人士。這類住戶的自理能力有限,相信亦是進一步加劇了是次慘劇嚴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回看本港長者人口日益增長,社會要對導致「城中城大火」的潛在成因作出警惕。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所指,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至2016年的16%,當中超過15萬人獨居。如何妥善安置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必須群策群力的議題,同時政府亦應該作出參考,著力對現時的政策提出改善,避免類似意外發生在香港。

安老政策的潛在危機

2017年發布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提出,「大幅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達至『居家安老』和減少住院比率維持政府『居家安老為本, 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既定政策方針」。惟以院舍照顧服務為例,截止2021年5月31日,共有35,714名長者正在排隊輪候這類型宿位,而現時政府提供的這類宿位數目只有29,155個,平均輪候時間為42個月,顯示出社會仍然對安老服務有更大需求。可見政府《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的目標似乎難以實踐。

而上述情況正正容易出現類似「城中城大火」的隱憂,當院舍需要進行疏散程序時,大批長者往往增加了行動難度。另外安老政策並未有涵蓋獨居長者及隱蔽老人,社會上不少長者及低下階層住在不同的廉租場所,例如沒有電梯的唐樓及人口密集的劏房,所述場所同時亦多為「三無大廈」,變相亦成社會隱患。

要避免類似意外在香港發生,政府應著力推行居家安老而非把絕大多數的長者都以「集中」方式處理。觀乎房委會現時亦有推行「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讓兩位或以上的高齡人士,若同意共住一個單位,可以更短的輪侯時間申請公屋,同時起到互相照應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多研究類似的方案以減低發生社會悲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