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針新冠疫苗可取 勢考驗政府傳達訊息
本周二(12日),特首林鄭月娥稱短期內會邀請新冠疫苗專家顧問和衞生防護中心疫苗委員會成員開會,聆聽他們對為市民注射第三針或加強劑的意見,包括何時應該啟動和對象。「疫苗氣泡」、通關和建立保護屏障是《施政報告》主要抗疫目標,加上因應其他國家為民眾打第三針,香港實在不宜落後。比起落實推行,向市民解說第三針的必要性似乎更困難,勢必考驗政府的傳達能力。
社會提到加強劑和第三針,指涉的也是打第三劑疫苗,惟意義不同,加強劑是給新冠病毒抗體隨時間滑落的人接種,第三針是指打了首兩針但抗體水平未達指標的人。香港有需要為部分市民「加針」,理由有三。
三因素助推動第三針
首先是世衞專家正視需要。在此之前,世衞反對第三針的態度頗為堅決,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時仍然呼籲國家暫停打加強劑兩個月,港府專家在7月底時亦指第三劑言之尚早。到本周一(11日),世衞疫苗顧問小組發出新指引,一方面建議免疫能力不足的人士應接種第三針,另一方面建議已完成接種科興和國藥疫苗的60歲或以上人士應接種第三針以減低感染風險。雖然小組仍強調先讓大部分人注射兩劑,但對第三針的立場已軟化。
本地醫學專家對第三針的態度亦漸漸明確,例如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認為長者適宜接種,另一位專家孔繁毅建議第三針應為復必泰疫苗。事實上,本地已接種的60歲或以上長者當中,過半選了科興,打加強劑有助提高對他們保障。環顧四周,內地、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等國也為特定組群「加針」。
第二,當《施政報告》提及「疫苗氣泡」、通關和建立保護屏障是主要抗疫目標,「加針」正是達致目標的方法。隨着更多國家有意開放邊境,估計帶動香港與該等國家的各類人流往來,香港要為通關做好準備,例如劉宇隆建議邊檢人員和交通工具司機也應是接種加強劑對象。當他們有足夠抗體水平,萬一他們因為外來輸入而受感染,也可減低重症和死亡率。
在香港推動「加針」的另一優勢是疫苗量充足。政府已採購合共1,500萬劑科興和復必泰疫苗,更於周一宣布捐贈已購入的750萬劑阿斯利康疫苗給新冠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香港不用對疫苗量過分操心,盼望政府與專家開會後對第三劑疫苗接種上有進展。
考驗政府的傳意技巧
相較資源考量,政府要更花心思籌謀如何令指定對象願意「加針」,因為這會影響對未接種者的宣傳。美國凱撒家族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在上月發表調查,在受訪的美國民眾當中,有78%已接種疫苗者認為加強劑代表科學家不懈令疫苗更有效。相對而言,有71%從未接種者和69%「等着瞧」態度者認為加強劑表示疫苗沒有預期般有效。
在香港,疫苗猶疑仍然普遍,尤其是長者。若果美國的狀況在香港出現,宣傳「加針」反而令人更抗拒打第一針,將會令香港的疫苗接種率裹足不前,保護屏障更難實現。林鄭在《施政報告》提到不少人指政府新聞公報的內容「偏重技術性,而缺乏傳達性」,未能吸引社會注意或即時澄清巿民的疑慮。若決定推行「加針」,政府必須籌謀如何拆解未潛在更多猶疑聲音,在宣傳策略上不容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