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醫生強硬起來 政府能向其他利益動刀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二(8月31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了《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下簡稱修訂草案)的三項修訂建議,進一步放寬可以申請「特別註冊」來港執業的資格,以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的專科醫生來港執業,補充香港醫生不足的問題。香港醫生人口比例嚴重低於其他先進地區,引入非本地醫生無疑是緩解問題的其中一種方法。引入非本地醫生必然會遇到醫生團體的反對,經過多年後政府終於能鼓起勇氣進行改革,無疑展示了其硬朗的一面。

醫生團體一直反對放寬引入非本地醫生的條件,堅持現在以專業資格試把關的方式為最佳方式。然而,資格試麻煩而冗長,外地有經驗的醫生未必願意從低做起參加資格試。堅持資格試為唯一引入非本地醫生的途徑,有如是醫生團體一種行業自我保護的想法。

看大局支持 從細節商討

當然,醫生團體對放寬非本地醫生來港執業的建議提出的一些實疑也是有所理據的,然而政府新提出的修訂草案其實已經考慮了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有合理解決。例如最常被實疑的是醫生的水平問題,修訂草案將放寬對象定為有質素院校畢業或工作的專科醫生。能在國外擔任專科醫生代表該人已有一定的實習和行醫經驗,這已經解決了大部分有關於質素的問題。而修訂建議中所增加的在外未完成實習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回港後仍要繼續實習才能得到最終註冊,也保證了醫生的質素。

修訂草案以「特別註冊」形式引入非本地有專科資格的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五年後便可轉為全面執業。這個安排也令註冊制度更有彈性,通過「特別註冊」來港的非本地醫生可以以工作經驗換取正式執業資格,無須再通過執業試。也保證了這些人手會首先滿足到公營醫療系統的需求。

陳沛然感到強烈不滿,認為最新修訂較原方案更不可取,形容是一再開倒車,對醫學界專業自主造成根本性的破壞。(盧翊銘攝)

大權在握 改革還待何時?

政府5月時提出引入外地受訓的香港人醫生回流,當時已經引起醫生團體的反對,這次進一步放寬至非本地居民,引起的不滿自然更大。代表醫學界的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指修訂草案是開倒車,破壞醫學界自主性。但詢問本地醫生是否接受放寬外地醫生競爭,一定程度上就如同詢問地主是否願意進行土地改革,既得利益者又怎會自願放棄利益?然而官員過去多年來一直沒有對問題下藥,致香港社會長期醫生不足,市民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政府拖至今年才敢於強硬修例,本身已經是遲來的醒覺。

自從去年以來,在中央政府強力的支持下,政府執政可謂雷厲風行,加上以建制派議員主導的立法會高度配合,放寬非本地醫生來港執業的草案不難通過。然而在此之外,香港仍然有很多領域需要改革,而改革仍總免不了要動到那些既得利益者手上的「蛋糕」。例如要改善香港的住屋情況,就不得不影響到地產發展商以至於持有物業投資者的利益。又例如要收回丁權,便不得不挑戰新界原居民手中的利益。

香港社會與經濟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並不只是住屋,也包括了高昂的店舖租金蠶食了企業利潤。地產發展商與少數擁有物業權的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計想保持香港高昂的樓價及租金,以確保他們能繼續獲取利益。這些商家或團體用盡所有方法阻止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包括簡單至收回粉嶺高球場等土地建屋,以至於思考如何長遠將利潤從房地產引導至實體經濟的改革。政府既然已經手執「尚方寶劍」,又是否有更大決心去挑戰香港更大的既得利益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