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逆流減息 香港慎對加息潮
本周四(26日),韓國央行突發宣布加息0.25厘至0.75厘,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首個亞洲主要經濟體宣布加息。韓國央行決定加息,反映了長期低息的環境已開始在金融體系裡累積債務風險,即使Delta疫情尚未平息,仍不得不提前加息免於問題爆發。除了韓國央行之外,世界各大央行近來也紛紛在討論加息時機。
例如英國央行在今月初(5日)就表示,有必要在適當時候收緊貨幣政策以控制物價及負債水平。歐洲央行雖然還未能加息,但已準備討論逐步退出緊急抗疫購債計劃減少放水。而對於市場最為緊張的,莫不過是美國聯儲局的動向。從今年第一季起,市場已經不斷在討論聯儲局會什麼時候宣布減少買債(Taper),因為此將會預視到其什麼時候加息。儘管Delta疫情可能令美國經濟放緩,而被認為比較配合拜登政府財政政策的鮑威爾據傳會續任聯儲局主席,但市場仍然普遍預期經濟數據將迫使聯儲局在今年內宣布有關減少買債的時間表。
過度寬鬆問題已浮現
各國至今相繼討論加息並不是它們認為新冠的威脅已經過去,也並非他們不擔心復甦中的經濟可能放緩。但自去年中各國為應對疫情已對市場投入了大量貨幣支撐,例如美國疫情這一年多以內的量寬額早已超越了應對2008年金融海嘯的四輪量寬。這無論是對通脹或是對債務都已累積了極大的風險。即使疫情比當初預計的要拖長很久,變種也令疫苗計劃的效果打折扣,各國也不得不平衡繼續寬鬆下去可能造成的金融風險。
更重要的是,包括七大工業國(G7)等主要的先進國家,在這輪疫情中都將央行利息降至極低水平。例如歐洲央行已經長期處於零息時代,英國去年已降至0.1%、美國去年一下子降了1%去至0至0.25%的區間等、日本更已連續五年負利息。不管情況如何,如果這些經濟體不收緊貨幣政策,面對下一場經濟危機可能會無法應對。
因此,這輪加息周期與以往又略有不同,引起了央行與財政部的矛盾。政府和財政部都希望財政政策能維持一定的寬鬆確保能令經濟走出疫情,然而央行面對高速的通脤和債務水平又不得不提早加息。
中國可能減息
然而,在一片加息聲中,中國近來卻隱隱地傳出了減息的可能性。上月初,央行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一萬億人民幣便是一種寬鬆的象徵。本月,央行又發話指會盡力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寬裕。市場分析師普遍預期,央行年底前可能再次降準,甚至在明年前可能會降息。
中國可以逆潮流寬鬆是有充足的空間,並非不顧一切。中國在疫情中是最後恢復常態的經濟體,因此去年以來基本上並沒有太多寬鬆政策,反而去年底至今年初全球經濟復甦最樂觀時還有部分收緊了流動性。再者,央行息率現在是3.85%,遠遠高於其他發達經濟體。經濟分析師認為在3.25%以上仍有減息的空間。
面對各國即將加息帶來的經濟衝擊,以及疫情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中國將按自己的經濟需要決定其貨幣政策,短期來可能會選擇一條比較寬鬆的路線。對香港而言,美國「收水」可能引致港匯市場波動。自疫情量寬以來,港匯一直處於強方保證邊緣,近月有所回落。估計在加息預期愈來愈大的將來,港匯有可能需要跟隨加息以防止港匯過度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