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諮詢要真正了解市民所需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日(22日)就施政報告主持公眾諮詢會並於會上聽取市民意見。意見涵蓋不同範圍,包括土地房屋、文化藝術、地區發展和交通、國情教育以至跨境學童的安排等。而市民亦提出不同建議,例如如何加強對婦女、兒童、青年、長者、少數族裔和殘疾者的支援等。
諮詢會歷時超過九十分鐘,大部分提問均較為關注土地資源、住屋及青年人發展問題。特首回應指房屋政策將會多管齊下及以各種方式如填海、收棕地及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等以增加土地供應例。創造「三業三政」創造為青年發表意見的渠道,又指縱使希望青年停港發展,但亦無理由放過大灣區的機會。
答覆公式 水過鴨背
會上兩名非華裔人士發表了有關對於少數族裔政策的意見,例如政府內部欠種族多元導往往致政策亦視少數族裔為香港的局外人(outsider),及政府轄下由華人作為高層所主導的機構所推行的支援亦屬「為做而做」,因為其支援並未有效對少數族裔所面對的問題作出支援。
奈何在最受關注的議題以外,特首卻似乎有力有未逮的一面。特首林鄭月娥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理應對少數族裔人士有更深認識,會上卻以官腔答覆指現時有種族歧視條例及教育服務讓年輕少數族裔融入香港社會,予人轉移視線、答非所問之感。
及後亦有一名提問者提及了明確反對政府政策的意見,包括政府如何保障市民談論政治的權利、公務員無法履行政策承諾的對策及強制接種疫苗事宜。特首亦未有就會上唯一明確的反對意見作出任何回應。
取樣有立場 建議欠全面
公眾諮詢會理應盡量廣納市民意見,以便作出由下至上的改變及突破管治者在位的盲點。奈何是次諮詢會方面聲稱按全港人囗特徵和比例,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邀請市民出席,最後卻只有16名市民是由抽樣方式獲邀,比例上只佔一成半。而獲邀出席的參與者多為政府關係友好的地區團體。
創新辦回應指地區人士出席諮詢會,可讓熟悉地區事務的市民有機會向特首直接提供相關意見,以涵蓋隨機抽樣方式較難選中的人,例如少數族裔。翻查最近期的官方數字,香港的少數族裔約佔香港人口約8%,其實也不算少,而且殘疾人士或長期病患代表亦未見獲邀出席。這些少數群體在社會上往往較為弱勢,值得為官者份外重視及聆聽。
就施政報告舉行諮詢會,對於官員而言可能只是走走程序。但對於政治精英、在政府辦公室已經數十年的高官而言,卻是直接聆聽市民需要的途徑。正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出,治港者要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施政報告諮詢會應擴大舉辦公眾諮詢的次數以及涵蓋的社會光譜,以助政府施政更加「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