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以製造更多「李錦記」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李錦記」家族企業第三代舵手李文達在周一(26日)離世,終年91歲。在他治下,醬料、醬油產品暢銷本地,亦響譽國內外。雖然企業在珠海創立,但香港絕對說是令企業騰飛的地方。我們期待日後香港能夠製造更多「李錦記」,讓世界民眾享用香港設計和生產的產品。要完成這夢想,除了需要更多人願意創業外,政府要比以往任何時候也要積極介入,協助本地企業再工業化,以及打通貿易渠道。

企業家白手興家,李錦記在李文達掌政時期固然做了一些重要決定,令業務得以擴展。但企業的發展也需要政府明確的政策扶持,否則有潛力的企業及產業也只容易懷才不遇,難有出頭天。

例如戰後的台灣、日本和南韓政府首先創造內需市場,再實行出口規訓,即要求企業提升生產技術和用國際標準評定製造業出口產品,以淘汰品質差劣企業。同時間,政府控制銀行業活動,引導資金到製造業,滿足融資借貸需要。

相較之下,香港的工業政策一直是乏善足陳。在港英年代,工業資本家和商業金融資本家之間的利益並非一致,而以華資為主的工業資本家在殖民地政權結構中只處於邊緣位置。因此,殖民地政府多番拒絕工業資本家的請求,包括獲得更便宜的工業土地和與其他亞洲經濟體般建立工業銀行。李錦記也一度身受其害。

李錦記家族第三代傳人,於周一(26日)安詳離世,終年91歲。(資料圖片)

一件事足見港企昔被忽視

香港首個工業邨在1975年才於大埔興建,當時僱員從事製造業的比例已開始由高峰回落。雖然工業邨仍然受工業家青睞,但港英政府仍然輕視本地企業。2018年出版、回顧其生平的《李文達傳》就提及,李文達在1982年就有意在大埔工業邨興建廠房,但遭審批項目的法定機構香港工業邨公司冷待,指李錦記是「做蠔油,不是高新工業類別」,不適合落戶。

後來外資憂慮香港前途退出工業邨,工業邨公司在1984年主動邀請李錦記進駐,李文達還可挑選心水地段建廠,政府最後總算做了件正確的事。不過,若果政府及早答應李錦記,企業就毋須耗費時間為覓地折騰。

1988年,李錦記慶祝百周年紀念,兼將總部遷至大埔工業區。(資料圖片)

政府須引領港企再工業化

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工業北移加上經濟向金融和服務業轉型,香港工業式微。難得的是,李錦記在設廠內地同時,仍然保留廠房在港,且企業規模繼續增長。不過,港人更想見到更多「李錦記」馳名世界,更多人認識和購買香港製造、香港設計的飲食以至其他貨品。今天講求智能生產,升級轉型,各地政府均致力聯合商界、學界培訓人才,研發技術。香港政府不能再磋跎歲月,扶助港企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工業總會本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具有參考價值。

食品生產和加工行業有心提升生產技術,但受訪的業界代表表示業務面對幾項營運瓶頸,例如工廠大廈設計不符廠房機械和科技應用要求,以致不能把生產線移回香港,而食品加工技術人員供應亦不多。業界建議政府可安排食品廠房集中規管,並允許廠房24小時運作及便利大型貨車上落貨等。就國內銷售而言,政府應與內地對口部門商討,建立雙方互認又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食品安全及檢測標準,並開設聯合檢測實驗室提供檢測及認證服務。合格產品可以循捷徑清關,以助香港製造產品進入內銷市場。

政府在2015年提出再工業化。(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最近,冷鏈物流技術因為運送新冠疫苗而備受關注,各界大可思考如何利用此等高技術系統與食品餐飲物流,確保最後一哩路的運輸物流過程也能確保食品安全和質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李文達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讚揚其為成功商人和傑出工業家,將祖業發展為家喻戶曉的中式醬料王國,產品銷售至全球,成就卓越。在哀悼的同時,特首亦應設想如何振興香港食品出口工業地位,用實際行動證明工業家紮根香港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