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局應專注建議政策落實
金融發展局在本星期一(7月19日)發表了新一份年報,財務報表顯示其營運費用由2019/2020年度的2564.5萬元進一步增至2020/2021年度的3119.6萬元。另外在董事會報告書裏,該局表示未來將會繼續採取政策研究、市場推廣及人力資源發展三管齊下的方針,研究主題仍然圍繞「綠色及可持續金融」、「金融科技」、「資產及財富管理」與「內地及世界各地的金融聯通」四個方面,市場推廣則開始執行一個以全面、全球性及社交媒體為重點的策略。
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競選政綱當初提出「要成立政府與行業協作的『金融發展局』,推動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負責促進金融業發展,向外地推廣香港金融業」,到2012年6月他設立相關籌備小組,並於次年1月正式成立該局,確定其工作目標包括「就開拓金融市場和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的策略和措施,向政府提供諮詢意見和建議」與「在內地和海外推廣本地金融服務業和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而在2017年林鄭月娥上任後,她又於首份《施政報告》裏表示會向金發局增撥資源,「強化其進行策略性研究及提供建議、推動市場和培養人才的角色」。
提出政策建議未盡落實
作為一個受到歷任行政長官注視的「高層次」諮詢機構,金發局至今在徵詢業界的基礎了合共發表了52份研究報告,就多個主題提出了不同政策建議。局方早前曾表示現時約有一半員工在該局董事會成員的指示及指引下為研究工作提供支援,而在今年5月的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金發局主席李律仁更形容他們的角色既「特別」又「尷尬」,是一個「政府委任政府跨界別的諮詢機構,可以說是一個政府專登委任為政府提出做事不足、又或者是政策發展可以加把勁的機構」,所以該局過去八年的主力工作都集中在提出政策研究報告及相關建議。
不過,在高層注視下提出政策報告卻不代表建議能夠很快獲接納和落實。以該局今年5月發布的《振興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市場—提升流動性》研究報告為例,內容範疇其實就跟2013年11月的《發展香港成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集資中心》相若,而且新一份報告更提到香港房託基金市場在全球所佔份額由2013年9月的2%減至2021年3月的1%,也承認舊一份報告關於《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引入「強制收購」制度與容許「協議安排」方式私有化的建議至今尚未落實。假若這樣一個「高層次」諮詢機構都推動不了政府改善政策,其存在意義肯定要大打折扣。
推廣市場與貿發局重疊
另一方面,李律仁在5月的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又指金發局正開始加大推廣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力度,而透過局方年報的一些資料也能明顯看出這點,譬如過去兩個財政年度,金發局在市場推廣上的營運費用分別是384.3萬港元及324.4萬港元,而且這還未計算僱員成本,反觀當局從頭四年即2013年1月到2017年3月內用於推廣活動的開支都只有386.1萬元;再從金發局主辦和參與相關市場推廣活動數字來看,2020/2021年度的47個活動更較上一年度的21個增加一倍以上,可見金發局近來確實在這方面耗費了更多資源和功夫。
不過,假若金發局未來太聚焦這方面的工作,似乎難免會與負責同一範疇的貿易發展局出現重疊,像是上月15日香港駐新加坡經濟貿易辦事處和投資推廣署合辦題為「香港面向亞洲和世界的金融故事」的網上研討會,向印度金融服務企業代表介紹了香港的優勢和商機,但其支持團體名單卻只見到香港貿易發展局與其他印度工商組織,反而就是沒有更能代表到本地業界的金融發展局。早在當初金發局成立的時候,也有議員質疑該局角色可能跟其他金融管理機構會發生「架床疊屋、政出多門」問題,結果現在金發局角色是沒跟監管機構交叉,卻變成可能與「致力推廣香港產品及服務貿易」的貿發局有重疊。
事實上無論金發局或貿發局,兩者現時均兼備進行市場研究與推廣職能,但金發局應該更偏重為單一業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而貿發局可能會較多考慮照顧整個市場及宏觀經濟體系局勢,況且本身有不少人物在兩間機構裏皆佔有席位,譬如畢馬威會計師代表韋安祖便同時是貿發局理事會成員與金發局董事會成員,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則為金發局市場推廣小組成員,金發局有需要加強透過他們加強跟貿發局或其他同類機構的協作,既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重複勞動或浪費資源,也能進一步集中心力到改善業界利益以及督促政策建議落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