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二丨居屋樓價升勢急 私樓市場現警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房委會從2018年起便將「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白居二)恆常化。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亦在周三(2日)就「白居二」推行情況回應議員提問,最新資料顯示二手居屋單位平均價格已由2016年的300萬元,上升至2020年的410萬元,四年之間錄得約37%升幅,跑贏同期私樓約33%的價格升勢。香港住屋供應遠遠落後需求,在居屋市場上更見其端倪。

在正常市況之下,居屋因有轉售時限,而且除了參與「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的居屋外,居屋補地價前一般不能用作出租,因此居屋升勢理論上會較難跑贏私樓。然而香港樓價高昂,像居屋一樣平均價格在450萬左右的樓盤根本少之又少,這導致居屋成為普羅大眾較易上車的辦法,也使市民對於居屋需求遠超私樓。例如從2013年起,房委會接獲的「白居二」申請超額倍數便按年增加,由最初的超額12倍,增加至2019年的44倍,直至2020年雖稍有回降,但仍超額25倍。

居屋有價有市,反映現時居屋的價格才較為貼近一般市民的合理負擔範圍。以一幢450萬的居屋計算,若市民做一成首期、30年按揭,粗略估計已至少需要月供16,000元。據2020年統計處公布的最新數字,現時全港個人入息中位數為17,000元,意味一個收入中等家庭,即使只想找個價格中規中矩的居屋單位,他們已須付出近五成收入用作住屋開支。「有幸」買入居屋的市民,生活負擔尤沉重如此,可見私樓市場更已不是中等家庭所能負擔,其客觀結果,便是市民被迫一窩蜂地「排公屋」、「抽居屋」、「白居二」,然後望着無法追上的私樓價格搖頭輕嘆。

最新資料顯示二手居屋單位平均價格已由2016年的300萬元,上升至2020年的410萬元。(張浩維攝)

Work-life balance可貴 誰想做樓奴

政府統計處上周五(5月28日)公布了以2019年至2020年為基期的最新消費物價指數,發現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住屋開支佔比由34.29%上升至40.25%,其實這同時代表市民可以花費在其他方面,如衣著、交通、飲食、娛樂方面的開支亦會被大為壓縮。政府應當認清,他們能為市民帶來多少住屋供應,這遠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已,它同時意味著市民一個成家立室的空間、一個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也代表著市民能有多少閒錢娛樂、儲蓄。

政府的治本之道應是透過租務政策、印花稅等壓抑租金和樓價升幅,並從根本的供需關係上增加公屋、居屋的供應,回應迫切的住屋所需。市民逐漸變得只能買起居屋,這無疑是一種住屋供需關係扭曲的重要警號,政府必須加以警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