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的是善治而非魔鬼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上周在一個訪問中,明言希望特首林鄭月娥留任,並提及英文諺語「跟認識的魔鬼打交道,總好於跟不認識的」(the devil you know better than the devil you don't)。
湯家驊的「魔鬼論」引起不少討論,前行會成員張志剛便在報章撰文,質疑其說法未必符合政治倫理。湯家驊其後向《香港01》解釋,他並非指任何人是「魔鬼」,而是強調選擇一個較熟悉的人較好。
毋庸置疑,不論是否熟悉也好,「魔鬼」就是「魔鬼」。若然某一名政治人物並不適合,那麼就算其較為人所熟悉,我們的社會又怎應該推舉這樣的人做領袖?即使退一步說,採納湯家驊的解畫,但特首肩負管治香港的重責,是否選擇一名熟悉的人就可以呢?
豈甘於退而求其次
「總比較好」的說法就像是兩害取其輕,要從兩個壞選項中擇其一。這種說法是相當消極的。就好像2012年特首選舉前,自由黨的田北俊不諱言地形容唐英年和梁振英是「爛橙」和「爛蘋果」之爭。或者如去年的美國大選中,一些人也不想要老邁的拜登,但只因為更抗拒特朗普,最終就只能「兩害取其輕」。
然而,這不應該是社會選擇或推舉政治領袖的方向。社會尋找領袖,本質上應該是求才、比賢,積極地尋找最好的人選。雖然邱吉爾曾經形容民主已是最不壞的政治制度,從消極的角度看民主,但民主的真諦又豈能甘於退而求其次,只從壞選項中擇其一?
談善治才能尋人選
世上或許沒有完美的「天使」,但也絕不代表我們要因此接受「魔鬼」,那怕是較熟悉的一個。社會要一個怎樣的領袖,無疑要先問社會需要怎樣的改革。香港如今政治撕裂,經濟疲弱,社會貧富懸殊,我們更應該積極探討怎樣的主張才是香港所需,要追求怎樣的善治。唯有當我們能回答這些問題時,我們才能知道怎樣的人才算是好領袖。
話說回來,「魔鬼論」其實也非湯家驊首提。唐英年2015年被傳媒問及對梁振英連任的看法時,便形容對方是「認識的魔鬼」,擔心找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或許更壞。從某個角度看,一些人或許會認同唐英年的說法,認為梁振英的接任人較他更壞。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既然結果梁振英也沒有尋求連任,不是代表中央其實也不會以那種退而求其次的思維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