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壓力爆煲 政府要阻止慘劇再生
上周六(24日)揭發的北角雙老倫常命案,再次引起社會關注照顧者「以老護老」、「以殘護老」帶來沉重的身心壓力。照顧者殺害病人再輕生的個案絕非個別事件,反映社會對照顧者的支援仍然短缺。政府必須從此案和其他案例檢視制度漏洞,包括把照顧者津貼恆常化,增加日間護理中心和家居照顧服務名額等。
案中老婦十年前罹患柏金遜症,兒女早年搬出,故由丈夫獨力照顧,惟去年底丈夫身體漸差、行動不便,其中一名兒子則搬回父母家協助照顧,可是案發當天兒子不幸外出,甫一回家便發現父親上吊而母親不省人事,結果兩人終告不治。事後警方拾獲兩老遺書,並正循謀殺及自殺方向調查案件。街坊指出二人關係恩愛,但最近見丈夫憔悴,又見老婦少外出。外界因此估計命案緣於丈夫逐漸體弱,難抵長期照顧老妻壓力,故以殺害老伴再輕生來結束折磨。
照顧者殺病患親人一再發生
柏金遜症是慢性病,病情會隨年日惡化,照顧者必須替病者推輪椅、從旁抓扶以至餵食,需要相當體力和忍耐力。而從已有資訊看來,案中涉事丈夫已經盡了照顧病妻責任,其家人也願意接替,問題是照顧者已經萬念俱灰,逕以輕生拒絕家人好意。其實近年類似案件並不罕見,像去年就至少有兩宗照顧者殺害患病家人再輕生或自首,2017、2018年亦各有至少一宗。
為免同類慘劇再次發生,外界宜協助照顧者避免累積壓力,早點介入照顧工作,為他們提供喘息空間。這些介入不能只有親友和鄰里的噓寒問暖這麼簡單,而是能在有需要時將照顧病者的責任交給足以信賴的人,想要做到這點自然涉及社會服務資源分配。
提供照顧者津貼
最快能見效的方法,自然會是政府向這些照顧者提供津貼。津貼可以支持他們向外購買照顧服務,換取一點休息的時間和空間之餘,亦能夠令照顧者感到獲回報和尊重,減緩他們心中負面情緒累積。至於署方在接受申請和跟進個案的過程中,也能更深入了解照顧者的近況,並且適時提供支援。
然而,現時政府推出的照顧者津貼門檻高、金額少,大量家庭無法受惠。社署自2014年起以試驗性質推出針對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但直至2019年底,兩組申請者卻只有4,300多名,僅達受惠名額大約一半究竟,難以滿足社區照顧者殷切的需求。再者,照顧者每月只獲發放2,400元,金額勉強可以支付每周兩次三小時家居照顧或陪診服務而已,功能相當有限。
因此這類計劃大有必要放寬和恆常化,才可令更多照顧者家庭受助。雖然署方指試驗是面向非綜援和長者生活津貼家庭,但照顧家人和日常生活開支本來就不重疊,而照顧者津貼原意亦非旨在扶貧,故此當局利用雙重福利一說拒絕擴大津貼並不妥當。
發展日間和住宿服務
當然,比起金錢,充足、質素高而可負擔的照顧服務才更能長遠卸下照顧者之憂。除了興建安老院舍外,增加日間照顧和短期住宿服務也很重要,始終不少家庭希望病患留在家庭和社區共聚天倫。不過,眾所周知,輪候受資助照顧服務需時甚長,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平均需時九個月,輪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服務要13個月。在本案發生的東區,長者人口達17.9%,位居十八區前列,日間暫託服務更只有寥寥三個,供應顯然嚴重落後需求。
政府2018年起額外向私營安老院購買住宿暫託宿位,但總數也只有300多個,而且地區分布不均,除非長者家人願意跨區使用,否則仍是得物無所用。本屆政府既已承諾增建長者護理設施,包括動用200億元公帑的一部分場購置處所以提供日間護理中心,那就要從速落實。
老年照顧者不堪照顧壓力與病患家人走上絕路,社會絕不能無動於衷。更重要的是,隨着人口老化,照顧者數目和需要也未來只會有多無少。政府理應運用公帑提升病者和家人的生活質素,令他們有所盼望。官員必須以行動證明願意與照顧者分憂,首要為落實照顧者津貼,而款項足以恆常在私人市場購買照顧服務。而針對同住照顧者而言,政府須同時加快增加日間護理和暫託宿位,真正給家人喘氣的空間,避免倫常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