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婦被騙2.5億 警方面對電訊詐騙束手無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一起針對90歲婆婆的電話詐騙案曝光,涉案金額高達港幣2.5億元,成為本地歷年來損失最高的電話詐騙案,令人咋舌。去年8月,該婦人接獲騙徒假冒國內官員的來電,對方聲稱她牽涉入內地一宗嚴重案件。由於對方說出老婦多項個人資料,婦人不疑有他,竟為洗脫嫌疑而向對方言聽計從,在半年內先後十次將合計2.5億港元存入騙徒的兩個銀行帳戶。

雖然電話騙案並非新穎詐騙手法,相關案例在近年卻始終有增無減,比如去年10月,同樣有一名六旬女士因電話詐騙損失七千萬元。根據統計數據,今年首3個月共錄得200宗這類個案,較去年同期的169宗,增幅逾兩成之多;而損失金額由去年1至3月的約5400萬港元,升至3.5億港元,上升高達5倍。雖然香港政府也曾於就反詐騙採取過一些措施,但整體來說,香港在防範詐騙上仍有不小的努力空間。

女網民接到詐騙電話,聽完不禁落淚。(示意圖/資料圖片)

香港政府曾在2017年成立反詐騙協調中心,然而翻看中心的活動總覽,便會發現中心在提升市民的防範意識和宣傳上,力度和範圍都有待提升。該中心活動包括為在全港184個公共屋邨的電視屏幕每小時一次播放持續30秒防電騙幻燈片,張貼宣傳單張、以及會讓宣傳車在各區走訪等。然而這些活動力度是否足夠,能否以更多元途徑喚起市民注意,傳授有用的資訊,也值得檢討。

反觀同樣因科技發展導致電訊詐騙層出不窮的內地,其打擊犯罪和提升市民防範意識的力度明顯更大。比如針對透過非登記電話卡播出的詐騙電話難以定位騙徒身份的問題,內地在2016年就要求100%的電話卡實名登記,更針對騙徒購買他人人實名登記的電話號碼、銀行卡等資料以作案的漏洞,出台對該類信心出租、出借、出售等行為的懲戒措施。今年3月國家公安部更推出了「國家反詐中心」應用程式,提供了豐富的防詐騙知識給用戶學習,更設計有預防詐騙、快速舉報等內容,並且容許用戶根據自己的年紀、職業、地區等做出綜合風險預估,而內地不少城市今年還派出公安人員挨家挨戶宣傳這一工具,以及指導幫助不會安裝該程式的市民下載使用。

(陳浩然攝)

內地上述措施雖然尚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是否構成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數據安全存儲的問題等。然而值得香港政府和警方學習的是,內地在打擊電訊詐騙、守護公民財產問題上結合科技、行政、宣傳等多方面加強力度的用心態度。這些措施縱然仍具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比30秒的短片或給境外電話設「+」號等更為主動出擊,也更具體有力。

目前香港市面上有部分防詐騙、騷擾電話的程式,但它們終究是屬於「民間力量」,需要用戶不斷自覺更新以擴充資料庫,設計者掌握的資訊相對官方來說也比較有限或有久準確。

香港城市大學曾於2016年應警務處邀請,由警方資料庫提供部分有問題的電話號碼,開發防詐騙應用程式。該計劃於2017年3月完成,主要以較易受騙的長者、退休人士及大學生共63位人士為對象,結果顯示逾70%試用者認為該程式有用,亦有超過半數人安裝程式後感到安心。然而完成試驗後原本預計1至2年推出市面的程序卻至今未有消息。為何在電訊詐騙年年高攀的香港,政府卻沒有大力扶持這一程序的持續開發與完善,讓市民盡早用上更為準確有效的防詐騙程式呢?

今年7月,山東警方破獲特大電信網絡詐騙案,120餘名涉案人員被押解回青島。(中新社)

除了開發這些防詐騙工具外,港府面對目前愈來愈多的跨境詐騙也需要完善法例條文,主動促進跨境合作偵查相關案件。以內地與香港為例,由於兩方還未能在刑事司法方面互相協助,僅能依靠《內地公安機關與香港警方關於建立相互通報機制的安排》通報,手續繁瑣且周期過長而讓案件難以偵查,被騙款項自然難以追回,因此香港警方必須儘快主動聯絡內地,協調出一個更有效的通報機制,才能有效打擊這類電話騙案。

香港常為治安優良自豪,然而電訊詐騙卻呈倍數增長,又如何讓市民安心?相比於象徵性地投放簡單的海報、廣告,政府必須切實地在詐騙防範的宣傳、科技攔截和條例完善上投入資源,才能讓市民對香港的治安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