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撤軍阿富汗 民主和平水中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阿富汗戰爭爆發將近20年,美國總統拜登周三(14日)決定將會在9月11日全面撤軍,而英國和北約隨後亦表明會跟從盟友決定。雖然時間上較前朝政府原訂的5月1日限期為晚,但其幕僚強調是次決定不會任何條件限制,代表這場徒勞無功的戰爭有望寫上句號,惟外界已擔心阿富汗此後將會陷入內戰。美國此後亦須謹記軍事干預的沉重代價和微不足道的成效,避免將己方和他國拖入戰爭泥沼。

美國將於5月1日起開始最後的撤軍行動,將剩餘的駐阿富汗美軍全部撤走,並將於9月11日前完成。在周三的演說中,拜登提到「我們去阿富汗是因為20年前發生了一次恐怖襲擊。 那不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在2021年仍要留在當地⋯⋯是時候結束這場永遠的戰爭」。拜登的明確立場,可見有別於前總統奧巴馬和特朗普的「拖字訣」。

(AP Photo/Rahmat Gul)

阿富汗尚未民主和平

這次撤軍決定並非因民主與和平已經降臨阿富汗,華府可以功成身退,而僅是受國內的反戰壓力驅動。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後,華府即使深知發動恐襲的蓋達組織其實跟包庇他們的塔利班政權是兩碼子的事,但在推銷戰爭、吸納民意支持的需要下,華府直接將兩者視作等同之物。這場本是針對恐怖組織的反恐戰爭亦由短期行動變成了入侵主權國家的戰爭泥沼,並成為美國史上最長的對外戰爭。美國不單低估了塔利班的抗戰能力和山區游擊戰的難度,更高估了阿富汗轉型至民主政體的可能性。結果戰爭一拖便將近廿年,期間多達2.3千名美軍陣亡,而且有數以萬計的平民在衝突中死亡。

諷刺的是,當初小布殊意欲剷除的塔利班迄今仍然活躍,更是拜登撤軍時所須的穩定力量。在去年2月的「多哈協議」中,美國為利誘塔利班達成歷史性停火協議,以及切斷與基地組織的聯繫,提出以縮減駐軍規模作交換,然而兩者的共識卻是繞過名義上由加尼(Ashraf Ghani)領導的中央政府而促成,有效性成疑。原訂下周在土耳其舉辦的和談會議則相反,出席者僅有聯合國、卡塔爾和阿富汗政府等代表出席,塔利班在周一(12日)表明不會出席。儘管此事未知是否與美國推遲撤軍有關,但上月塔利班已發表聲明稱,如果美軍不在限期內撤出,塔利班將「被迫繼績聖戰和武裝力量與外國軍隊鬥爭,以解放其國家」,可見塔利班未來難與中央政府和平共處。

阿富汗會否出現內戰?

美國尚未撤出,外界已擔心事後會否出現內戰和2010年代初ISIS在伊拉克崛起的走向。據當地傳媒Pajhwok指出,中央政府和塔利班皆有誇大實然控制領土之嫌,前者現時僅控制46%國土,而塔利班則控制52%國土,另有3%則由地方軍閥把持。由此可見,以加尼為首的「中央」政府不但言過其實,同時塔利班也有本錢靜待外國軍隊撤出後,與世俗政府對抗到底,故爆發內戰的機會不低。更甚是,美國2011年逐步撤出伊拉克後,ISIS藉着權力真空崛起的故事可見,若然阿富汗再度爆發內戰,ISIS和蓋達組織東山再起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美國經歷過這場歷時最長、耗費最多的戰爭後,理應明白即使是推廣崇高的民主理念,其視野亦不能忽略一地的歷史發展脈絡,更不能動刀動槍強行加快政體轉型。一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三月時在《美國國民的外交政策》的演說時表明,「⋯⋯美國人理所當然要警惕政府持續的軍事干預。我們已經看到這對我們和他人造成的代價往往太高⋯⋯特別是在阿富汗和中東的軍事行動,我們必須謹記以武力建立和平的極限⋯⋯以及尋求一切可能的外交途徑解決問題是有多重要。」隨着撤軍成為不日之事,美國最終都繼承了大英帝國和蘇聯的軍事污點,在阿富汗這個山區「帝國墳場」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