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屍還魂的北愛爾蘭暴力衝突 社會躁動終須解決
英國北愛爾蘭近日爆發騷亂,首府貝爾法斯特最少連續七晚發生暴力示威,多處發生縱火及攻擊警察事件。這次發動騷亂的主要是俗稱「保皇黨」的統一派支持者,而且行事者主要多為年輕人,有人甚至年僅12歲。令人注目的是,騷亂本身並沒有明顯的訴求,社會躁動的背後是歷史長久以來的族群深層矛盾,在脫歐等導火線下刺激了演變成暴力事件。這再一次說明了社會無法迴避深層次躁動及矛盾,否則騷亂容易伺機再次爆發。
北愛爾蘭的族群政治矛盾有着複雜的歷史背景,自13世紀英國統治愛爾蘭起,愛爾蘭就開始分裂為歡迎英國統治的親英派與希望趕走英國「入侵者」的反英派。英國自16世紀脫離天主教會自創英國國教會,但愛爾蘭大部分民眾仍舊保持天主教信仰,兩者互相猜忌。到了19世紀中期,愛爾蘭因馬鈴薯失收引致大飢荒,宗主國英國只向信奉英國國教會及蘇格蘭長老會的民眾提供救濟,天主教徒如想得到救濟必須改宗,進一步激起了宗教對立,大量保持信仰的天主教愛爾蘭人視新教徒為仇敵。進入20世紀後,愛爾蘭爆發獨立運動,天主教徒希望能完全獨立,但新教徒則希望繼續留英,宗教矛盾加上政治矛盾,愛爾蘭島在整個20世紀也是動蕩不安。
三十多年的「大麻煩」會否再現?
因為支持留英的統一派主要集中在北愛爾蘭,所以1920年代愛爾蘭一分為二,北愛繼續留於英國之內,其餘的26郡則獨立成為愛爾蘭。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一直希望能全島統一,但統一派則堅持留英。至1960年代末,雙方為爭奪北愛控制權而爆發了多年的武裝衝突,至1998年英愛簽訂《貝爾法斯特條約》才告一段落。長達30多年的暴力衝突時期被簡稱為北愛問題(The Troubles),至少3,500人死亡。
然而,《貝爾法斯特條約》卻留下了歷史問題未有完全解決。條約承認北愛「現時」希望留英的人佔多數,但同時又承認全島人民希望統一的意志,換言之,只要北愛希望留英的人不再佔多數,便可能脫離英國與愛爾蘭統一。在英國加入歐盟後,愛爾蘭邊界消除、人員來往加深了全島統一的願望。近來的選民變化顯示,留英的統一派支持者優勢不斷下降,一些選區開始被民族派攻佔,年輕一代的統一派對此尤其感到不安焦慮。
而英國在脫歐時,約翰遜政府為了與歐盟達成協議,在愛爾蘭邊境問題上讓步,放棄在北愛設陸上關卡,而改為在愛爾蘭與英國海路上設關,這令統一派感覺被一直支持的英國出賣及放棄。再加上新芬黨去年違反防疫規定而獲警方「放生」,引來親英派不滿。不安情緒加上政治爭議,矛盾最終一併大爆,並被一些武裝團體煽動成暴力事件。
這次騷亂背後有不少上世紀的武裝組織的身影,阿爾斯特防衛協會便被指牽涉其中,正反映了當下的動亂並非一日之寒,而是歷史留下來長期的問題,借脫歐的屍還魂。而更讓人吃驚的是,騷亂甚至連具體的政治訴求也沒有,可見矛盾之深已令衝突變得根本不需要理由。即使街頭騷亂能平息一時,但可料統一派與民族派在北愛還會繼續對抗。首相約翰遜只謂「非常憂慮」(deeply concerned),但他如果沒有辦法化解這些深層問題,衝突有可能恆常化,正如英媒所說回到「過去糟糕的日子」(bad old days)。任何的政治領袖如果只看表面,不決心解決深層次躁動及矛盾,最終社會只能賠上代價,這樣的從政者又有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