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改革知難而行 香港不應坐以待斃
本周三(3月31日),美國拜登政府公布2.25萬億美元(下同)新基建計劃詳情。計劃投資八年,總金額比先前傳聞中的3萬億至4萬億縮水。除了增加開支之外,拜登政府同時提出加稅等1.46億的開源方式。八年內增加開支而十五年內開源,意味整個計劃將為聯邦政府帶來遠超8000億的額外開支。
從計劃內容不難看出,拜登政府試圖應對美國經濟正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拜登政府一直以基建作為整個計劃的重心,指出要以基建增加美國的競爭力。但從預算中可以看到,涉及傳統意義上基建的花費只有涉及交通基建和新能源汽車的6,210億,及用於升級電力、供水,建造學校、綠色房屋的5,610億,合計起來佔整體的52.5%。另外4,800億用於工業補貼,4,000億用於老人及傷殘津貼,這些都明顯不是傳統的基建。
從這些左翼經濟項目可見,這個新基建計劃其實包括了對應貧富懸殊,提倡大政府等民主黨內的左翼理念。也因此,雖然計劃金額已經比想像中要少,但仍有不少共和黨人看到詳細後仍然大加反對,認為違背了資本主義和小政府等的核心價值。
改革要錢但已債台高築
拜登政府顯然明白繼續以往的那些近乎原教旨式的自由經濟政策,近乎不可能解決貧富懸殊、產業空洞化、經濟空轉、基建失修等美國各種嚴峻的經濟問題。然而,縱使拜登政府知道必須行動,卻面對美國國內很多阻力和制約,可能令經濟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例如在金額上,拜登政府固然知道改革需要大花金錢,但美國已經債台高築,經歷過新冠病毒大流行後,聯邦政府負債更接近翻倍。
雖然美國政府可以繼續無止境地印鈔和發債去製造現金,但國債需求嚴重追不上發行量,已面臨極大壓力。國債利率(利率與國債價格為反向關係)快速上升將推升實體利率,引發金融資產爆破,在3月已造成美股科技版塊急挫。此次公布的計劃金額比當初構想的低,而且得一併推出加稅計劃,反映出拜登政府也深知道美債存在很大風險,希望盡可能減少加大負債。而更何況的是,拜登政府計劃投入的2.25萬億乃分八年推出,對於美國如此的經濟體量而言,作用可能有限。現在拜登政府面臨的問題正是,美國這名病人已經病入膏肓,明知道不盡早救治便可能是死路一條,但病人身虛氣弱,又可能經不起強烈的手術搶救。
莫到病入膏肓才求醫
香港面對的經濟問題與美國不盡相同,但也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例如貧富懸殊、產業失衡的問題同樣嚴重。比美國要好的是,香港未到走投無路的境地,大有本錢解決問題。香港既沒有債台高築,甚至尚有雄厚的財政儲備,執行改革起來有「彈藥」可用。又例如,香港最嚴重的房屋問題,並非無法可解。香港不單有大量棕地、農地可供發展,即使不夠用還可填海,並非無法可使,只差特區政府是否有決心和魄力。
而且,香港政府行政主導,加上中央改革選舉制度後更為議會排除了不必要的政治糾紛,政府發揮空間遠比受兩黨政爭影響的美國政府寬闊得多。拜登政府面對眾多問題仍然有魄力推出改革一步,香港政府若然仍然自我感覺良好,不大刀闊斧改革,不但可能令問題積重難返,猶如坐以待斃,相關政治領袖也必然會被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