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d難以成為「亞洲版北約」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由美國、印度、日本和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於周五(12日)舉行首次視像會議。美國欲借Quad平台連結亞太盟友,圍堵和制衡中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意圖可謂路人皆見,但各成員國亦有其地緣利益和弱點,致使美國如意算盤未必能夠打響。

圖為2020年10月6日印度外長蘇傑生、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澳洲外長佩恩及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在東京舉行「四國同盟」部長級會議前合照。(Reuters)

Quad的原型是2007年「四方倡議」的產物,但由於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澳洲總理霍華德分別先後因健康問題和政黨敗選下台,加上小布殊於翌年卸任美國總統,導致該組織不但只舉行過一次聯合海上軍演,也未有清楚界定其成立目標,然而Quad在2017年11月重新被排上議程後,其目標已更見明確——「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維持秩序、維護國際法和航海自由⋯⋯以應對印度洋——太平洋的反恐工作和海上安全挑戰」。

不過,當下的Quad未必再是十多年前各國半途而廢的倡議。2017年美國時任國務卿蒂勒森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同意復辦Quad後,當年11月四國已在東盟年度峰會上舉行第二次正式會議,此後四國外長先後舉行三次會議,並同意恢復聯合海上軍演,而美國及後更建議在該地區建立新美軍艦隊司令部,其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更形容Quad是美國在印太地位的「基礎」。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其首份外交政策演講中,形容中國是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讓Quad看上來像是抗衡中國的非正式組織,但從是次會議聲明謹慎的措詞可見,四國對「中國威脅論」應該尚未達成一致共識,因為當中不但沒有直接提及任何有關圍堵中國的策略或方針,反而只重彈「維護貿易自由化」 、「打造自由,開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區」等老調,並將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和稀土供應等議題加入議程而已。

縱然華府已視圍堵中國為頭號大事,但其餘三國在既有地緣利益和弱點局限下,估計未必會緊跟隨美國老大哥的步伐。誠如澳洲學者Hugh White指出,中國作為澳洲最大出口市場,「對於坎培拉而言,問題是中國有太多牌打。中國擁有國際關係中的力量,可以用較低成本向另一國施以高昂代價」,而這正是中國對澳洲貨物施以出口限制的盤算。

同樣,即使印度在和中國爆發邊境衝突後國內反華情緒高漲,迫使當局需要出手制裁中國製產品,惟此看來亦只是「井字過三關」(tic-tac-toe)式報復,不改印度獨立後的外交「不結盟」主軸。這情況如同前澳洲總理陸克文所判斷,「印度對華府的中國政策仍然模稜兩可,但其會對沖任何針對中國的行動。」

至於日本的脆弱之處則是其經貿愈見依賴中國,地緣政治上亦不利其緊貼美國的步伐。雖然日本軍事上是美國的附庸,但地緣上卻被中國、俄羅斯、韓國和朝鮮包圍,並與四國存有經濟貿易、領土、慰安婦和核武等爭議,國際關係環境難言太平。東亞專家傅高義(Ezra Vogel)曾在2019年提出,中日「過去大部分時間裡都保持着深厚的文化紐帶,但是中國憑藉其強大的文明和豐富資源佔據上風」,故在現實政治考慮下,日本即使與美國保持軍事關係,經濟上亦會願意加入中國有份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拜登上台後雖然表面維持特朗普的強硬對華政策,但同時亦有意與中國在氣候變化、伊朗核協議,甚至乎阿富汗撤軍上對話和合作,所以他才會以「競爭」而非「衝突」來為美中關係定調以免局勢升溫過快,而在盟友們的地緣利益和弱點局限下,美國主導的Quad估計非但難以成為《環球時報》所批評的「亞洲版北約」一類圍堵中國的正式軍事同盟,反而更似會因利益錯交而淪為像G7這類包羅萬有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