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貌合神離 美國回來了但已不如昔
七國集團(G7)在上周五(19日)舉行視像峰會,一如所料除了討論應對新冠疫情的急務之外,就是圍繞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這次G7峰會的其中一個亮點是拜登接替了特朗普出席峰會,強調華府「重返國際舞台」,打算發揮美國的領導力重新團結盟友應對挑戰。雖然這大有一副「美國回來了」的氣勢,但當下G7各國在中國問題上卻各有各的打算,即使美國想重新整合力量對抗中國,也並非如此簡單。
出身傳統政客的拜登有別於特朗普,其政府放下了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主張與盟友聯手對抗中國,的確令一些歐洲盟友期盼歐美關係能重回昔日的「好日子」。然而,時移世易,歐美終歸難以全面恢復到從前的狀態。現實的環境與發展說明,歐洲並不願意完全跟隨美國對抗中國的步伐。這點在這次G7峰會中尤為表現出來。
價值觀外交面臨瓶頸
英國首相約翰遜去年5月醞釀將G7加上韓、印、澳三國組成「民主十國」(D10),上個月在G7峰會召開之前再重提這建議。約翰遜的D10計劃旨於組建一個減少對中國華為等的技術依賴的技術同盟,以及應對「非民主國家」的影響,可視為其附和美國圍堵中國的願望的獻計。但不論如何,D10的建議最終在G7內部面對質疑而不得不擱置。《澳州人報》引述消息指,意大利表明擔心G7成為另類的「圍堵中國聯盟」,影響到中意關係,法國也擔心加入太多國家會削弱歐洲在組織內的影響力。加上一向對德中關係非常小心的德國,也不太可能同意這種明白圍堵中國的建議。
G7峰會結束,七國似乎未能就對應中國提出具體的方案。拜登政府重歸「價值觀外交」的牌路,強調要一起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等「強權」的挑戰,經濟上要合作建立一套規則對抗「違反美方價值」的中國政策。但其他國家卻沒有這麼強調價值觀,G7的聲明只提到要尋求應對中國「非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以確保一個公平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當中少談美英集團近年常掛於口邊的價值觀,只是強調公平貿易,也合乎歐洲習慣的口吻。
以個別國家而言,德國總理默克爾直指G7希望與G20,特別是中國加強合作,更是淡化了圍堵中國的色彩。即使曾提出D10建議的英國首相約翰遜,也無視《港區國安法》、新疆問題、及CGTN與BBC等中英外交風波,2月中時在陸、港企座談會表示自己是「熱心親華派」(fervently Sinophile)。這都反映了,美國的「價值觀外交」並未能在G7中發揮到關鍵作用統合盟友,各國基於現實的考慮也有自己的打算。唯一能達成共識的只有建立「一個公平的多邊體系」。這個公平的多邊體系是歐洲一直強調想要的,但似乎未能滿足美國的胃口。
不尋求新冷戰
除了價值觀外交未能提起關鍵作用之外,美國對G7等盟友所譜出對華戰略也欠缺一個清晰的立足點。拜登在G7峰會向盟友強調不是在尋求「新冷戰」,但卻一直提着要聯合一起對抗中國,大有圍堵中國的傾向。這種既想圍堵,但又不想搞「新冷戰」,與其說是有戰略彈性,更似是政策欠缺方向,不得不在特朗普主義與傳統外交之間猶豫不決。觀乎現時美國對華的政策保留了不少特朗普時代的強硬因素,在香港與新疆問題強調價值觀,亦強調與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但拜登又不得不向現實作出妥協,承認無法與中國脫勾,也封鎖不了中國的影響力。
美國的對華戰略至今仍未有一個完整的藍圖,繼續高舉「應對中國」的大旗,只像是不斷呼籲盟友正視問題,但自己卻提不出什麼應對方案,也說不出這樣做對盟友能有什麼具體利益。空洞化的對華戰略在G7中顯然未能提起這些歐洲盟友的強烈興趣。從G7峰會可以看出,美國雖然是回來了,但這個美國卻不再是以往的那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