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軟實力」前 應先反思過去的不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最近有報道指,中央將在香港成立以聯合出版集團、《紫荊》雜誌社、銀都機構等中資機構為基礎的「文化央企」,負責出版、新聞、影視、文藝等業務,務求利用香港中西匯聚的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人心回歸。鑑於這家預定在上半年開張的企業由中聯辦秘書長文宏武參與負責籌建,估計許多人會認定這是「洗腦」工程,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要其運作符合「一國兩制」原則,而又能以有效理性的方式向大眾說理,「文化央企」參與文化工作也未嘗不可。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央企」的出現合乎中央近年實踐積極「一國兩制」、強化兩地互動的內在邏輯。早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要「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而在去年底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會議上,中聯辦領導班子亦強調「引導廣大香港同胞切實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根據有關報道,「文化央企」早於2019年便開始籌建,雖然因反修例運動而一度受阻,但在去年年中實施《港區國安法》後,重啟籌建工作。

報道所指的出版、新聞、影視、文藝等業務,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工作,用香港人比較熟悉的術語,就是建構「軟實力」,但這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軟實力」概念在1990年代由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所創,相比利用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去威逼利誘其他國家的「硬實力」,「軟實力」是指通過政治價值、文化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達致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效果。

推動人心回歸要講技巧

中聯辦其中一項主要職能是「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些顯然都是「軟實力」的範疇。問題在於,中聯辦過往在張曉明、王志民任內表現不濟,不單做不到強化內地與香港的精神紐帶,反而令兩地離心離德。值得留意的是,早在文宏武籌建「文化央企」前,中聯辧就已參與文化出版工作,例如約佔香港每年中文圖書出版量的五分之一的聯合出版集團,其母公司「廣東新文化事業發展」便由中聯辦持有。縱使如此,內地在香港的「軟實力」沒有因此而顯著提升。例如聯合出版2014年推出網媒《橙新聞》,但至今也沒什麼讀者可言。在香港,恐怕沒有多少人認識中聯辦在提升「軟實力」方面有所建樹,但就有更多人記得中聯辦幫倒忙,包括只顧「統戰」商界和建制派,不理社會大眾的顧慮,才會釀成前年的反修例運動。

我們不妨用孔子學院這個並非完全合適、但有一定相似性的例子去思考。孔子學院肩負促進中外語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責,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操作卻引發諸多指責,包括被指學術審查和「洗腦」,最終建立中國美好形象不成,反倒令部份西方國家反感,甚至以此為藉口去妖魔化中國。中聯辦須吸取教訓,不要令「文化央企」異化,必須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面向全社會而非一小撮,以更佳技巧傳達信息,有序建立「軟實力」,真正做到人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