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也有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周五(11日)召開會議檢討新舊政策時,提到推動改革時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其實,這套治理邏輯在近日中央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中已見端倪。回想當初鄧小平提出改革社會主義至今,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共意識到現在又再次到達需要改革的另一個關鍵時刻。執政者必須堅定認識到,沒有一本天書能讀到老,必須時刻改革,才能令國家長治久安。
「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兩者都是中共針對資本主義運作所產生的問題所推出的修正。在原始資本主義中,市場的「無形之手」代表了效率和利益,而政府的「有形之手」則與之相反是低效和干涉的代名詞。不過,在經歷過金融海嘯之後,世人開始對於原始資本主義中的對主義的絕對信奉產生了一定的疑問。無疑,市場某程度上是效率的代表,但效率並非一切,有時也會產生問題。
「壟斷」與「資本無序擴張」兩種問題,都是百份之百源自於市場自己所產生的問題,並非來自於政府的「有形之手」。前者是某些企業基於逐利原則,通過利用市場本身存在的不公平性與資訊不完全公開的現實,自行杜絕市場競爭。市場要有效率必須要有競爭,但市場卻自己會產生杜絕競爭的現象,故此壟斷可謂是資本主義中典型的「矛盾現象」。
至於「資本無序擴張」相對而言並沒有這種矛盾現象,但近幾十年市場發展卻證明,資本不斷逐利雖然對企業盈利有好處,但對大多數的一般人而言,卻未能帶來太多好處。而且,資金無節制地擴張,產生了金融和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一旦觸發引爆點,更會造成經濟大災難,令大部分人受害。
改革開放到另一個關鍵時刻
既然這些問題都是「無形之手」所產生,也就意味着不能單依靠「無形之手」自行矯正,而必須通過政府的「有形之手」。中國政府近來針對平台經濟推出一系列反壟斷措施,先有螞蟻集團於香港上市被叫停,然後內地監管機構明言要打擊壟斷,周一(14日)阿里、閱文等更因違反《反壟斷法》而被各罰50萬。而「資本無序擴張」,雖然未有很明顯的打擊對象,但政策制定者反覆指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在貨幣擴張政策上處處小心謹慎,也是積極地防範資本過度擴張可能引起的系統風險。
改革開放市場化引入資本主義後,中國漸漸觀察到資本主義引入後的一些問題正在累積,當下正面臨不得不作出改革的另一個歷史時刻。如果說四十多年前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是「引入資本主義」,當下的改革必是「規管資本主義」、令其能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初衷」互相配合。曾經很多人以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就會依着路線一直變成一個西式資本主義社會,但中國意識到必須按實際情況不斷改革,這次引入了資本主義,但不代表就要一直被資本主義牽着鼻子走,而是要認清每個時代國家最需要的是什麼,並找尋出達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