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3D地圖、行人路網 開放數據之路莫回頭
地政總署在周四(3日)宣布開放更多關於香港地理的數據,分別是地圖應用程式介面,三維行人道路網和三維地圖,向智慧城市踏前一步。商界和市民更方便出行,查閱地址和建築物資訊。既然政府有心開放數據以改善市民生活和監察公務,各部門執行此原則時理應一致,莫在查冊等程序上自相矛盾。
助殘疾人士出行
在這回開放空間資訊種類中,最容易理解的是三維行人道路網,肢體殘疾人士尤其受惠,例如用家只需在「香港出行易」應用程式選定起點和終點,就可以路程中的行人路斜度、升降機、輪椅通道等,方便規劃行程。對欲了解地形、地區規劃的人來說,可視化三維地圖和地圖應用程式介面是好工具,因為可以輕鬆取得地形和建築物的外貌,以及最新的地形圖、影像地圖和地名標籤。
研發地理數據是政府邁向智慧城市、開放共享數據的一步。開放地理數據對官商民好處甚多,公共部門可以在統一平台發放資訊,助市民掌握現況。新冠疫情展示了掌握準確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別是患者住處、進出地點和防疫物資派發地點。民間則可以收集和分析數據,監察政府施政進度,例如道路維修工程有否逾時完成。商界則可利用數據完善樓宇座向、設計行人通道,決定哪兒開設店鋪會較少對手。
相較於普及的第三方網上地圖,政府提供的三維地圖優勝之處在於圖案解像度較佳,而且建築物的輪廓亦較清晰準確,不過其功能與內容仍有一些可以繼續改善之處,例如應該加入地名搜尋功能,以及收錄更新近的圖像,而非只取至較舊的2017、2018年。
土地數據關乎公眾利益
談到與土地開放的數據開放,社會着緊的當然是地政數據,因為土地既是安居樂業之本,背後亦往往牽涉龐大的金錢利益。政府部門在製作精準的地景、地貌、地界的圖像資訊外,勿忘公開關於土地交易、業權和用途的資料。現時後三者資料只能付費或者辦事處查閱,不算真正公開。
在資訊散落和封閉的情況下,如果政府疏於執法,濫權者就可以肆意霸佔土地或改變使用權,而公眾亦難以判斷土地交易是否公平。這也是為什麼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勉強結合衛星圖片、實地考察和土地文件才能估算全港棕地的數目和分佈位置。《香港01》早前亦批評過在政府徵收土地過程中,擁有人有機會因為缺乏政府拒絕公開的價格資訊被壓低收地價,未能得到合理補償。
毋置諱言,即使政府已經把開放數據定為年度政策,並且設有時間表路線圖,但社會對政府執行的決心仍然抱有疑問。最明顯例子莫過於《鏗鏘集》編導查冊車牌作報道,卻因為申請時欠缺新聞活動選項被警方控告虛假陳述,此舉勢必阻嚇傳媒、律師和審計行業利用查冊核實資訊以至揭露不當行為。試問連傳媒按規矩、憑公眾利益查閱政府資訊也被阻,何況是開放給大眾?若要釋除疑慮,政府應先改善各部門的查冊程序,並在顧及私隱的條件下盡可能對外開放、禆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