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歷史建築「永和號」保不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於2017年獲市建局決定全幢保留的第一代唐樓,中環「永和號」近日被發現其特式建築結構被掏空改裝,原來的瓦頂被清拆,木樑、木地板及水泥磚被掏空,青磚唐樓亦被加入鋼筋混凝土結構。古蹟辦指早前收到市建局報告,表示永和號因建築建構有問題而需緊急鞏固,一些原有建築特式元素要無可避免地移除。

永和號的屋頂原為金字瓦頂。(資料圖片)

檢討私人項目監管

「永和號」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前身為一家老牌雜貨店,位於中環露天街市嘉咸街與威靈頓街120號交界,前舖後居開業80年,而該幢建築則有逾130年歷史。其特式建築結構被拆走的消息,引來保育界人士反彈,但因有關計劃屬私人發展項目,非政府的新基本工程項目,因此該項目不受發展局文物影響評估機制所規範。雖然局方表示會盡量保留瓦頂等特式構件,在復修後重置或重用。但修復計劃既屬私人發展項目,主導權始終在發展一方,政府若然介入私人項目,也將難免挑起關於「私有產權」的爭端。

然而根據現時的《古物及古蹟條例》,雖然「法定古蹟」可受保障,但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並不等於受到保護。同樣屬於私人擁有物業,法例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截然不同。例如景賢里雖然險被清拆,但因政府在社會壓力之下將景賢里暫定作「法定古蹟」,因此景賢里才能在私人擁有下避過清拆一劫。但對同屬私人擁有的何東花園,政府為免負擔巨額訟費及賠償,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放棄將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何東花園大宅終難逃拆卸命運。「一級歷史建築」的身分只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評級,表示「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不在《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範圍之內。

保障一級歷史建築

古蹟辦指出,根據市建局報告,局方建議為「永和號」做緊急結構鞏固工程,以保障公眾安全。永和號既為歷史建築,結構老化可謂意料中事,歷史建築應如何維修,以及建築原有的特式該如何保留,發展局、市建局以及古蹟辦都應合作為眾多一級歷史建築訂下標準。從過去景賢里一事看來,即使建築為私人擁有,但政府在保護文物方面並非毫無能力。然而政府過去重視發展多於保育,在私人業權與文物保育之間,往往為發展讓步,其保育態度同時也值得政府反思。

一級歷史建築在評級上既是「具特別重要價值」,或許其價值未必與其他法定古蹟完全一樣,但在《古物及古蹟條例》之內,條例仍應對經古蹟辦評定的歷史建築有一定保障。例如可依據古諮會評級,為歷史建築維修、改裝的規模定出界限,或研究由古蹟辦聯同各部門審批發展商的改建計劃,以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誠然受都市發展及建築老化所限,並非所有歷史建築都應完全保留原貌,但這亦不代表政府無須為保護歷史建築而盡力。政府總不能每次等到歷史建築準備拆卸,才急忙補救已成定局的頹垣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