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與希臘爭奪油氣田 北約勢將永無寧日?
兩名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和希臘近月正為開發油氣田鬧得熱哄哄,互相指控對方侵犯主權,並派遣軍艦到地中海東部水域展示軍力。北約欲為局勢降溫已插手介入,宣布雙方已同意舉行「技術會談」,惟好意不久便遭希臘拒絕,除了因北約欠缺處理成員國紛爭的機制,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出缺亦令組織缺乏領導力而癱瘓。
土耳其與希臘因地中海東部油氣田勘探權的爭議,近來皆動作頻頻。自希臘和埃及於本月6日簽定海洋邊界協議,並劃定兩國的專屬經濟區,以準備鑽探能源,土耳其便搬出反制措施,重啟鄰近海域的勘探工程,局勢隨即升級至互派軍隊宣示主權,令外間擔心會有擦搶走火的機會。
為解決土耳其與希臘的對峙,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周四(3日)宣布,兩國已同意舉行「技術會談」,以避免該地區發生意外的軍事衝突,並在Twitter上發表個人聲明,強調他「將與所有盟國保持密切聯繫,尋求以北約團結的精神解決緊張局勢」。惟消息傳出不久,托爾滕貝格的好意便遭希臘拒絕。據一名匿名的希臘官員向美聯社表示,北約的建議與「現實不符」,並強調只有土耳其的船隻完全撒出才會使局勢降溫。
歐洲需要多邊合作
土耳其和希臘的交惡,遠可追溯至奧斯曼帝國年代,兩國以民族國家之名獨立後,關係不但未見改善,反而更有過兵戎相見之時。自1960年塞浦路斯宣告成立,土耳其和希臘皆想爭取這片希臘族和土耳其族共居之地的控制權,惟1974年希臘支持塞浦路斯軍方發動政變後,土耳其亦派軍隊駐島反制,最終更使塞浦路斯分裂成南、北兩個實然政體。
可是,當下的國際格局早已不同於冷戰時期,使至土耳其和希臘難以再毫無保留服從更高權威的北約指揮,變相使局勢更難降溫。當土耳其和希臘於1952年加入北約時,主要原因是兩國在地緣上接近黑海的蘇聯衛星國,才會被西方國家視作拉攏對象。故1974年塞浦路斯處於風口浪尖時,美國願意主動介入政局,誘使兩國實施停火協議,其實是為了圍堵共產主義的前線不會因內鬥而分裂。但如今北約成員國卻早已失去蘇聯的意識形態敵人來維繫友誼,各成員國的視野自然「由外轉內」,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
然而,北約內部亦不止土耳其與希臘各懷鬼胎,就連遠在天邊的法國亦蠢蠢欲動。上月中旬,法國總統馬克龍(Emannuel Macron)命令法軍前往地中海東部協助希臘,並指摘土耳其單方面勘探海床。但立場不單顯示出法國亦無視北約成員國的身份,選擇歸邊支持希臘,更使土耳其降格有名無實的盟友。與此同時,在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影響下,華府對是次地中海東部的危機亦鮮有保持緘默,不願再以北約領袖身分調解僵局,結果只剩下德國總理默克爾獨力支撐,保有大國領袖的風範,並出面邀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尋求解決之道。因此,北約作為集體防禦機制雖然久經考驗,但亦因組織沒有處理內部矛盾的機制,故一旦領導的國家不願填補這真空地帶,公平地協調雙方立場,未來內部分裂加深亦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