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通縮可猛於虎 消費券是時候出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統計處周四(20日)公布,本港上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2.3%,為三年半以來首次,可見疫情對經濟打擊甚重。與此同時,由於研發疫苗須時,未來半年本港將踏入疫情反覆期,難以全面重啟經濟活動,故港府亦該考慮再推更多刺激措施,以免經濟陷入通縮的惡性循環。

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本港上月的CPI較去年同期下跌2.3%。雖然部分跌幅是因政府代繳公屋租金,以及房協豁免乙類屋邨租戶三分二租金所致,但撇除政府的紓困措施,外出用膳和交通費用下跌,亦使基本消費物價的通脹率在上月錄得0.2%增幅,徘徊在通縮邊緣。

本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對於本港錄得三年半以來首次通縮,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的感染個案近月急升,導致飲食業經營環境變得更為嚴峻,並使外出用膳價格在上月按年轉跌,是為2004年初以來的首次;而港鐵提供額外車費折扣,也令交通費用的跌幅擴大。但即使本港第二季GDP倒退9%,遠低於美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歐美重災區,港府亦不能輕視經濟低迷的長遠影響。

反映消費疲軟

雖然物價下跌會使消費者的購買力增加,但通縮本身反映消費疲軟,亦會誘使消費者延後消費,加速私人消費的跌勢。若然通縮持續擴大,生產者或須以裁員、結業等手段開源節流,以便維持競爭力,最後造成惡性循環,使投資、生產和消費陷入快速萎縮,情況猶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賤物鬥窮人」的年代。儘管港府近月已推出各行業「保就業」措施,另外又向市民派發一萬元,惟成效卻因不少顧主拎取補貼後將顧員停薪留職,或者民眾預視經濟不景將持續而延後消費,使至兩者的成效大打折扣,難以抵擋未來數月的經濟寒凍,故港府在制定新一輪紓困措施時,亦要以避免重蹈覆轍。

消費券不論在行政成本和成效上,皆是港府可考慮採用的政策工具。消費券作為現金交易的代用券,由於其功能沒有保值、儲蓄之用,這不但可使措施不會衍生延後消費,反而更可讓民眾可按其生活所須的緩急輕重,在指定期限內用掉,故在刺激經濟上的成效,定會比直接派發現金為佳。然而,消費券討論多年仍難落實,原因之一是因商戶收取消費券後,不但出現找續困難,而向當局兌現消費券的程序,也涉及不少行政成本,但這些掣制在電子錢包普及化的年代,應當是科技能夠解決的障礙。然而,迄今距離疫苗普及化尚有約半年,這意味着本港未來的疫情只會步入反覆期,難以全面重啟經濟活動,故在經濟痛陣尚未完結時,港府的振興經濟措施亦不能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