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政府高官要對市民處境有所認識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上月因應疫情反彈而實施食肆全日禁堂食,結果引發民憤,並在兩日後恢復食肆日間堂食。食物及衞生局長陳肇始最近接受訪問時重提舊事,聲稱:「我們(當初)覺得,可能好多人都可以在家工作,但原來禁堂食才發現好多人還要上班。」此番「離地」言論無可避免引起輿論訕笑。但仔細一想,香港人與其取笑這些庸官,倒不如為政府的不食人間煙火和無常識而感到可悲。這個政府連一件相對簡單的事也辦得一蹋糊塗,我們又怎能相信它能在更複雜的民生議題上急市民所急?

疫情持續了超過半年,港府在過程中接連犯錯:先是口罩供應不足令市面人心惶惶,繼而檢測能力遲遲未有提升,導致未能及早識別隱型患者,上月還因豁免檢疫安排的漏洞而引發第三波疫情。香港自詡國際大都會,但抗疫表現遠遜台灣、韓國,甚至比不上澳門。應該說,陳肇始和其他相關政策局的主事官員實在難撇責任。

單以食肆全日禁堂食而言,它不算特別複雜——只要看看新聞就知道,許多僱主在推行居家工作上,沒有第一、第二波疫情時那麼積極,因此食肆全日禁堂食是很難執行的。或許,政府高估了僱主對員工的關顧,以為他們會把員工的安全置於企業盈利之上;又或許,政府誤以為「打工仔」都懂得自備午飯,不知道許多香港人習慣了外出用膳。上述兩個情況都反映政府不諳民情,以致政策總是難以圓融,做不到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精準施策」。

香港社會不平等

如果可以一葉知秋,政府連小事都辦不好,或許正反映官員不清楚社會不平等之嚴重。同一個疫情,對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市民有不同打擊;同一個政策,對白領和藍領的影響可以截然不同。在防疫上,官員若然不能理解基層的需要我們憑什麼相信政府可以處理好房屋、醫療、安老等非常複雜,需要重組既得利益的民生問題?社會在這些問題上的不平等更嚴重,本應收窄差距的官員會否反而在加深問題?

當然,疫情總會結束,市民總可恢復正常生活。但香港不只要抗疫,更需要善治,解決經濟和民生的老問題。市民對一眾官員,還可以有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