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滯留社區確診者及其家人欠支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三波疫情持續,導致醫院病床壓力急增。周日(26日)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於記者會表示,有一百多名病人等候安排入院。特殊時期有困難,本不難理解。醫管局亦在盡力協調,安排合適病人轉送二線病床及鯉魚門社區隔離設施,以騰空一線病床以收新症。只是當局並無統計最長等候時間做參考,又有北區確診者指出等候入院期間安排混亂、欠指引,顯示出政府在處理確診個案等候入院方面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以北區一名女患者為例。其於22日確診,因床位不足,衞生防護中心要求患者等候入院。基於無法一時改變的床位短缺現狀,這本無可厚非,但此後衛生署支援不足,則為人詬病。患者在家等候四日仍未送院,曾追問衞生署的安排,但對方無直接回覆。患者遂向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求助。羅致電醫院後,院方大感驚訝,着患者召救護。可見床位安排統籌的混亂。對此,政府應考慮建立公開透明的聯網系統,讓確診床位等候可以被更好地跟進,也能更好地統計平均等候時間、最長等候時間等資料作為醫療資源分配調整的參考。

而在女患者等候期間,患者兩名兒子染疫。雖然可能是在等候入院之前,家人就已被感染,但仍讓人憂心確診者於家中等候入院是否是妥當的選擇。更何況患者的丈夫曾外出到超市街市、快餐店,亦讓人擔心確診者的同住者自由出入社區是否會增加社區傳播的風險。對此,政府可以積極尋覓新地點,或租用酒店,既為已確診但仍在等候入院的患者居住隔離,亦可為其家人隔離檢疫,而避免仍然居住於社區中增加風險。截至25日,等候入院的確診者遍佈55棟大廈,較為分散,政府若能覓得新地點,集中管理亦可以降低風險。

七月二十三日,政府表示亞洲國際博覽館新增檢疫及社區治療設施,首個場館可容納100個床位,準備工作已大致完成,將緩解床位短缺。(政府新聞處短片截圖)

覓地之外的支援

尋找新地點對現時香港來說或有難度,退而求其次,政府亦可聯絡民間組織或區議員幫忙,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協助。比如在患者入院及家人檢測出結果前,由社區組織幫忙採買生活用品、倒垃圾等,避免他們進出社區增加風險。建立社區組織亦可在疫情期間為有需要的獨居長者、弱勢群體提供一定的幫助。

北區女患者的徬徨無助並非個案,時裝設計師鄧達智也等候數天方能入院。有患者上周四23日確診,知道26日仍未入院,一家六口多日閉門不出,生活受到極大困擾,但天天致電衞生防護中心,僅獲「唔好意思」及「太多個案」等答覆。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指,每日過百確診者未能即時入院是危險訊號,如若對此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單靠控制人流難以控制疫情。

再加上疫苗普遍面世前,疫情或將不斷反復,因此政府應制定詳細具體的滯留社區確診者及其同住者的支援指引,以方便一旦再出現類似情況,可以迅速採取措施降低社區傳播的風險。具體而言,政府應考慮建立更便捷透明的床位聯網系統,方便資源分配。同時需注意滯留個案的數據統計搜集,為調整資源調配做參考。政府更應尋覓新地址或與社區組織建立聯繫,減少滯留個案及其家人在社區出入的風險。香港醫療承載力始終有限,醫管局再怎麼週轉病床分配,也巧婦難為無米炊。因此政府更應積極尋求外援,以及建立完善的確診者社區滯留指引,減少這類情況發生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