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工黨黨魁上任 能否重拾左翼初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史上第19位工黨黨魁新鮮出爐,人權律師施紀賢(Keir Starmer)以56.2%大比數擊敗被視為前黨魁郝爾彬心腹的朗貝莉(Rebecca Long-Bailey)及後座議員南迪(Lisa Nandy),一如所料勝出選舉。施紀賢看似無甚看頭,既非跟隨郝爾彬之復興左傾路線,亦非承襲自貝理雅時代之中間路線,立場模糊不定,形象亦未有特殊風格,被外界視為悶蛋一名。不過其於郝爾彬影子內閣時期曾出任影子脫歐大臣,以堅定之留歐派為外界認識,甚至曾主張二次公投。加上倫敦成長及於當地出選之背景,能否挽回去年大選中盡數倒票予對手之工黨腹地成為疑問。

工黨在郝爾彬領導之下,去年大選於英格蘭中部之前工業重鎮慘敗,這片昔日被視為工黨堅實之「紅牆」票倉悉數崩塌,首度遭保守黨拿下。工黨在國會僅保留202席,被主流媒體形容為自1935年以來最大敗仗,矛頭直指郝爾彬本人。然而主流媒體所無視者為工黨於郝爾彬領導下,在兩次大選皆取得逾1,000萬張選票,為貝理雅時代以來最多。加上2017年大選中郝爾彬得票亦逾四成,為1997年貝理雅率領「新工黨」大勝以來最高,一度令主流媒體刮目相看,黨內中間派之倒閣潮亦因而稍息。

同樣為郝爾彬主政,兩次大選之左翼政綱幾乎雷同,但兩年間卻跌逾260萬票,之所以出現此戲劇性轉變,都怪郝爾彬於日益成為英國政治主軸之脫歐爭議上立場模糊,進退失據,因而遭支持脫歐的工人階級選民及城市年輕留歐選民一同唾棄。郝爾彬未成為黨魁之前長年為後座議員,其時他為典型的左翼疑歐派,質疑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令外國商品及勞工湧入英國,打爛本地工人飯碗。然而工黨領導層盡數為承襲自貝理雅時期偏向新自由主義的「第三條道路」信徒,屬於為堅定的留歐派。

工黨敗在脫歐立場

為了跟隨黨內主流立場,郝爾彬亦不得不採取中道,拋出英國留在歐盟關稅區之方案,卻被脫歐派批評為假脫歐,又被留歐派指為不如不脫。郝爾彬在黨內外留歐派壓力下終於提出二次公投,卻又稱會在公投中保持中立,立場令人摸不着頭腦。在脫留兩派涇渭分明之形勢下,郝爾彬模稜兩可的態度令人大失所望。結果不少以倫敦為中心的留歐選民寧願轉投堅定留歐派之自由民主黨,而前工業重鎮之脫歐派則盡數倒向保守黨,造成「紅牆」崩塌之效果。

約翰遜選前更承諾加大政府財政支出至每年138億英鎊,向國民保健服務(NHS)提高撥款至每年339億英鎊,又撤回減企業稅之計劃,承諾不增加薪俸稅、銷售稅、國民保險等。約翰遜經濟路線左轉,被視為成功拉散工黨工人階級鐵票原因之一。工人階級首度大規模投轉保守黨,令大批工黨掌控了半世紀的根據地紛紛轉藍,或為英國選舉政治經歷百年後再次洗牌重組之開端。施紀賢在此時刻臨危受命,能否重新得到工人階級選民認受,將為其能否入主唐寧街之關鍵。

施紀賢雖非如朗貝莉般為根正苗紅之郝爾彬繼承人,不過他認為郝爾彬時代之好事物應要保留。他主張公共服務如國民保健服務應由政府擁有,又主張廢除大學學費、向最富有之5%人士加稅、懲罰瞞稅逃稅企業、反對保守黨之緊縮政策等,皆與郝爾彬之左翼路線相似。然而其倫敦出身、御用大律師之精英背景、堅定留歐派之過去,會否為其爭取英格蘭腹地之工人階級構成障礙,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