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歐美經濟下行的兩種軌跡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疫情未見受控,即使各國政府和央行連環出招救市,環球股市仍未見站穩陣腳。全球經濟下行已成定局,但由於歐、美經濟結構不同,前者屬於「出口增長模式」,後者則為「消費增長模式」,這使兩地的下行速度和深度,以及後續的復原能力亦有所不同。
歐美兩地股市走向雷同,但這只能反映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在疫情未見曙光時仍揮之不去,未必等同兩地經濟潛在着相同的結構問題。不少經濟學者過去曾用「增長模型」來描述一國在正常情況的宏觀經濟結構,而箇中關注的要點,主要是由出口和住戶消費組成的總體需求與經濟增長點的動態關係,但這同樣可用來分析經濟危機時,潛在風險和應有的對應方案。換言之,即便疫情將引領歐美經濟漸走下坡,惟出現的形式、強度和相應的救市措施等,皆會因經濟結構和增長點而不盡相同。
出口與消費之別
歐美經濟結構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德、法牽頭的歐洲大陸所走的道路是「出口增長模式」,而美國則是典型的「消費增長模式」。儘管表面上美國在全球航空業、石油業,甚至軍用武器上,皆處於領導全球的地位,但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在2018年的貨品和服務出口總量,僅佔全年GDP的12.4%,低於德國(47.4%)、瑞典(45.8%)、法國(31.3%)和英國(30%)。與此同時,美國的住戶總消費支出佔GDP卻高達68.1%,反高於德國(52.1%)、瑞典(44.7%)、法國(53.9%)和英國(65.1%)。因此,這兩大指標都反映美國的經濟動力,主要是建基信貸支撐的住戶消費,而非歐式的出口主導。
雖然在疫情下歐美企業陷入停擺、民眾消費活動大受打擊,經濟快速萎縮,但由於兩地的經濟結構和社會保障各有不同,經濟下行的軌跡亦不盡相同。在歐洲的「出口增長模式」背後,通常都配有強大的房屋、失業和醫療等社會保障,這使民眾在面對經濟下行、大規模失業潮時,國家的安全網仍能起到「避震器」的作用,減輕經濟失序帶來的短期衝擊。這或許亦解釋了為何英國在全球貿易鏈斷裂、出口量大減時,會選擇為員工支付八成薪水,刺激消費,並作為經濟的另一增長點。
美式消費增長模式的潛在風險則嚴重得多。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典型發展模式,其龐大的金融體系,結合低於歐洲的稅率,不但未有為國民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反而更需要以強大的消費活動支撐經濟運行,並以住戶收入來推動經濟增長。雖然在太平盛世時,美國的市場力量的確遠較歐洲靈活和彈性,使其較容易調解市場錯置的人力和資源,但同時由於美國的「債務三寶」,即房貸、學債和卡數,早已成為住戶財政預算的核心部分,故當美國陷入經濟下行、住戶收入大減時,不但無法像歐洲國家以社會福利來換取時間和空間,其危機發酵的速度亦會因信貸斷裂而發展得更快、更深。
實體經濟嚴重萎縮
更重要的是,由新冠肺炎觸發的「黑天鵝」與2008年金融海嘯的成因不可同日而語,使華府救市措施的效用亦大打折扣。首先,在全球需求同時萎縮之際,美國不能像英國靠着財政政策,反向刺激佔經濟比重較少的出口行業。其次,金融海嘯的成因是由房產泡沫引起,繼而觸發按揭證劵的拋售潮和流動性短缺,再以骨牌效應傳遍各行各業,故聯儲局大幅減息和買債,某程度上可修補資金鏈的斷裂,讓經濟逐步回復動力。反觀當下的危機,是由於實體經濟的供求嚴重同時萎縮大幅引起,即使聯儲局最近重啟量化寬鬆和減息,充其量亦只能阻止貨幣流轉無序萎縮,不能使到生產和消費回復正常。畢竟居家隔離只是既無生產、亦不太消費的活動。
現代資本主義的運作原理好比一輛運行中的單車,而生產和消費則是推動單車前進的循環動力,同時信貸則像「變速箱」,可讓經濟透支未來,增強發展動力和速度。問題是,人無法在靜止的單車保持平衡,經濟也不能在生產和消費靜止時繼續運行,經濟危機自然應運而生。因此,即使歐美經濟下行皆由疫情而起,惟前者在單車靜止時,至少還有社會保障作為軟墊「避震」減痛,而後者則會直撞地面,流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