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激化矛盾不可取 齊心抗疫更關鍵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上周在報章刊登題為〈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的文章,認為這次疫情是「中國人劣質文化之產物」,觸發廣泛爭議。兩人隨後承認表達不當、用詞有誤,決定撤回文章。正當不少人以為事件劃上句號之際,法國學者蘇哲安(Jon Solomon)質疑言論構成「殖民種族歧視(colonial racism)」,聯署要求港大調查,並且獲得約400名網民響應。這只怕是上綱上線。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寬容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兩人已經致歉,那就無須再糾纏下去,否則會干擾社會抗疫。
平心而論,文章的表達方式確有可斟酌之處。《香港01》日前便指出,作者忽略了以「武漢肺炎」稱呼新冠肺炎,可能會產生負面標籤,加劇海外華人受到歧視。至於捕食野味的問題,袁、龍兩位學者基於其專業背景作出批判,目的在於勸導老百姓謹記「沙士」、新冠疫情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縱使「陋習劣根」、「中國人劣質文化」等字眼或會令內地人覺得受冒犯,但其出發點是好的。值得一提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2月亦曾批評「濫食野生動物」為「陋習」,要求各界「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表述方式和兩位學者的論調大同小異,因此外界無須過度炒作。
可惜的是,許多人在文章見報後窮追猛打,網絡上出現「袁國勇是港毒」、「袁國勇是黃絲」之類的留言,讓人嗅出文革式批鬥的氣味,這是非常不幸的。社會各界應當認識到,野味播毒是科學真相,棄食野味是兩位學者基於專業知識所作出的善意提醒,因此對他們的「表達不當」應予諒解,不要沒完沒了地糾纏,更不應上升到「殖民種族歧視」那樣的指控。
近年,香港的「鬥爭文化」非常嚴重,撕裂就是這樣發生的。其實,只要我們不故意激化矛盾,許多衝突就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香港自然可以更易走出困局。如今香港面臨新冠疫情第二波爆發的挑戰,袁國勇和龍振邦正是我們必須倚靠的傳染病專家,社會大眾應該與兩位學者一道,打一場漂亮的抗疫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