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指「低能」 新加坡有何可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新加坡貿工部部長陳振聲在一個閉門場合解釋星洲當局應對疫情做法的錄音,其間他將新加坡的政策與香港作對比,甚至揶揄香港人的表現「低能」。不少網民看畢義憤填膺,隔空作出各種反擊。新加坡與香港的處境不同,有些比較未必適合,而且說港人「低能」也欠公允,然而若只對錄音裏針對香港的批評錙銖必較,就會錯過當中值得反思的部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向中國周邊地區擴散,各地都要採取應急機制。單從數據而論,新加坡是內地以外最多感染者的地區,最新數據已有77宗,比香港還多。對於陳振聲拿香港作反面教材,有港人反唇相譏他沒有自知之明,甚至諷刺新加坡人「比白痴更白痴」。

客觀而論,陳振聲拿香港人搶口罩和廁紙行為與新加坡作類比,更用上「白痴」這樣的字眼,與其身份極不相符。由於其言論不僅針對香港,也貶斥了新加坡國民,因此在星洲內部也受非議,迫使他於facebook解畫,強調自己當天是與一群地方企業領袖「坦誠交談」。

疫情之下沒有該死的人,無論是新加坡人還是港人,在此時互相指摘固然於事無補,徒增彼此的隔閡。對於陳振聲的批評,沒有道理的大可一笑置之,但瑕不掩瑜,我們不應看漏了這段錄音當中一段非常值得港人借鑑的話。錄音指出,香港人即便做出多「低能」的事,但因為背靠中國,為了打進中國市場,外商最終還是會回到香港,然而新加坡就沒有「耍白痴」的空間,因為新加坡之所以吸引到眾多外資是建基於其穩定的政治和社會,如果新加坡在疫情上亂了方寸,那恐怕「病毒未殺死我們(新加坡人),我們已被自己的行為殺死」。

這段話無疑清晰地突顯了「新加坡個性」。「不自強就會被世界所遺棄」可算是新加坡精神的核心。由1963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含淚宣布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起,新加坡主政者自身及其教育人民的方式都可謂建基於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之中。可以說,現代新加坡的成功正正立足於人民意識到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中,如果不自強就無法生存的強烈危機感。

現代新加坡的成功正正是因為人民意識到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中,如果不自強就無法生存的強烈危機感當中。(Getty Images)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新加坡的一套未必是港人所想要的,但新加坡人那份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自強精神,則是港府及港人所須學習的。香港是個有運氣的城市,這麼說並非要抹殺香港人過去的努力。無論內是地於1949年變天令大量資金進入香港,還是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巨大的成長動力,香港都是得天獨厚的「幸運兒」。但這種幸運卻又似是種魔咒一樣,上至政府、下至普通人都被其甘甜外衣所麻醉。

香港政府長期生活在只要什麼都不管就可以成事的想像中,更迷信極端的「大市場、小政府」自由經濟理念。不要說當下政府不作為,就連殖民時代的港府,也承認對於香港之所以成功感到「沒有概念」。這助長了政府長久以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及「任由市場發揮」的概念。這種態度在順風順水的好日子還可以,但隨着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外部競爭加劇,我們才發現這些「不作為」是多麼的令香港無法前行。政府之外,香港人也對於香港的價值過分自信,沉迷於「食老本」的「自我感覺良好」狀態,永遠認為香港就算不須提高競爭力都可以安坐其地位的想像之中。在去年的反修例示威中,一部分抱着「香港地位無可取代」的港人心態便表露無遺,甚至演化出「攬炒論」的講法。但當世界不斷前行,現實似乎不斷告訴我們「你不行了別人就上」才是真理。

前特首梁振英提出的「適度有為(appropriately proactive)」,也總離不開「自由放任」。(資料圖片/梁翊銘攝)

新加坡人對香港的指摘或不可取,但香港所欠缺的,正是那份憂患感和自強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