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聯盟尚未能為非洲締造和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日(9日),非洲聯盟第33屆首腦峰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幕,以「消除槍械,為非洲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主題,並將平息利比亞和南蘇丹的內戰定為首要任務。
非盟作為區域組織,雖然不像聯合國安理會般,深受全球大國博弈的影響,但其化解地區衝突的能力和彈性,亦端視其成員國能否以統一的政策,放下一己私利盤算,約束一眾成員國對他國政局的干預,協調聯合國實施武器禁運,最終才能為「非洲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非洲聯盟成立於2002年,其目的是推動非陸大陸的政治、經濟一體化,走向和平與繁榮之路。。(REUTERS/Tiksa Negeri)

由54個成員國組成的非洲聯盟成立於2002年,目的是推動非陸大陸的政治、經濟一體化,走向和平與繁榮之路。非盟一直認為,必須解決各國政治衝突,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繁榮。就此,組織於2004年成立「和平及安全理事會」,並訂明理事會可在種族滅絕和危害人類罪等危急情況下,干涉成員國的內政,並用以取代非洲統一組織(OUA)留下的不干涉原則。

誠如乍得的外交部長Mahamat Zene Cherif指出,「撒哈拉地區正遭受利比亞危機困擾,該區域的武器擴散促進了恐怖主義的蔓延」,故平定內戰不只是利比亞一國之事,更是鄰近的非盟成員國維持政局穩定的必要條件。2011年北約出兵干預利比亞政局,推翻獨裁統治逾40年的卡達菲(Muammar Gaddafi)後,該國軍閥割據的現況,已為撒哈拉地帶的國家,如乍得、尼日爾、馬里、布基納法索和毛里塔尼亞帶來連鎖反應,使本已脆弱的勢力平衡更搖搖欲墜。除了有大量槍械從利比亞流向撒哈拉眾國,利比亞同時亦反向地成為了恐怖組織的避風港。

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後,利比亞陷入軍閥內戰,至今依然未有平息跡象。(AFP)

利比亞亂局未解

據國際危機組織(ICC)的利比亞高級分析員Claudia Gazzini指出,利比亞內陸地區現時不但已成恐怖組織Jama'at Nasr al-Islam wal Muslimin (JNIM)的據點,另一組織蓋達(al-Qaeda)亦在沙漠城鎮奧巴里(Ubari)培訓戰鬥人員及設立休閒和康復中心。再者,由於尼日爾北部接壤利比亞、南部接壤尼日利亞,使得三國的恐怖組織能借地緣優勢,串連起組織在三國的運作,情況一如去年博科聖地和大撒哈拉伊斯蘭國的合併一事。尤有甚之,儘管撒哈拉本為杳無人煙的沙漠地帶,但去年涉蓋達和ISIS的暴力事件卻已造成逾4000人死亡。

儘管有學者藉研究布隆迪和索馬里的維和行動,指出非盟在調解衝突的重要作用,並認為組織的當務之急是要處理財務、技術不足的限制,惟亦不能忽視組織的內部協調和利益分歧。縱然非盟已規定干涉成員國的內政準則,但一如法國、俄羅斯、阿聯酋及沙特等「利比亞玩家」,蘇丹和埃及兩位非盟成員不但未有支持非盟的斡旋工作,或是由聯合國背書的民族團結政府(GNA),更反過來以軍事訓練、情報分享甚或派遣地面部隊等手段,支持軍閥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領導的利比亞國民軍(LNA)奪權,望能在未來政經秩序重建中分一杯羹,使戰局亂上加亂。

情況一如上月下旬,非盟在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的會議中,即便非盟視利比亞為其職權範圍之內,而與會國亦口頭上希望找到內戰的解藥,惟結果卻如過往一樣淪為「研討會」。是故,若非盟以「消除槍械」為首要任務,首先是要讓其成員國團結起來,阻止土耳其、卡塔爾、意大利、約旦、法國和俄羅斯等國繼續插手干預,方能讓聯合國的武器禁運有效實施,轉化成「非洲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的首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