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口罩靠「價低者得」 政府仍要迷信市場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疫情仍未步入高峰期,社會情緒卻已堪稱歇斯底里。市民起初搶購防疫物資,最近發酵至「盲搶」各類糧食、日用品,可見公眾恐慌正迅速增加。單靠闢謠、譴責造謠生事者,不足以穩住民情,政府更不能盲信自由經濟信條。於此非常時期,政府須適時介入規管防疫物品的市場,向社會展示抗疫決心和魄力,阻止恐慌蔓延。

過去數周,物資搶購潮如何席捲全城,相信每一位香港市民均有深刻體會。防疫需要勤加洗手與常戴口罩,市民對防疫物資需求增加固然合理,惟實際上市民卻「恐慌性搶購」有關物資,在市場上不但「一罩難求」,更衍生出天價口罩、黑心口罩等失控現象,即使成功購入物資者,不少仍擔心手上數量不足而未能掉以輕心,更何況不少市民實為物資爭奪戰的輸家,他們更只能望天打卦,可見全城恐慌已無人能倖免。

坊間早有聲音指出,社會恐慌持續,搶購潮必會蔓延至其他物品。本周起有不同虛假消息流傳網際,如內地生產線停工、港府「封關」將影響物資供應般謠言不斷出現,諸如白米、公仔面、廁紙等日用品的搶購潮隨即觸發,本港不少超市貨架被一掃而空的景象成為媒體熱話,足見市民已經再難保持理性。

不少超市的包裝米被搶購一空(資料圖片)

社會不應盲目搶購

有媒體形容這是一種集體歇斯底里,市民不管訊息真假,在慌亂情緒驅使下容易盲目參與搶購。如此現象既是可笑,更是可悲,當中肆意造謠者自然須負上最大的責任,但市民也不應不加思索,盲目參與搶購。縱然本地疫情愈見嚴重,而且政府的防疫工作未取信於民,亦不能合理化市民自亂陣腳、容易輕信流言。

但除之此外,政府未能在混亂當中穩住民心同樣關鍵。單論本周有關日用品的造謠事件,港府並無任何主要官員為此現身說法闢謠,只是草草於政府網站上發表聲明,指已與主要食品供應商溝通後查明並無來貨不足問題,籲市民無須擔心,以及批評對有關惡意散播謠言行為,市民實難看見政府事態的關注,顯示港府低估管理民情的需要。更根本的是,政府公信力低下,市民不信任政府解說,政府不能認為簡單兩句的書面陳述就能平息風波、穩定人心。

更致命的是,政府在此非常時期仍高舉自由經濟原則,任由市場自行解決防疫用品供求的問題。即使退一步說,日用品本來就不存供應緊張問題,其搶購潮全因虛假訊息所致,待市場上的謠言得以證偽後,搶購潮或能暫得平息。但如口罩般供應真正緊絀的物品,政府只寄望增加市場口罩供應來解決恐慌,不僅是緣木求魚,客觀上更會造就更大的恐慌。

迷信自由經濟不會得救

以口罩為例,早於農曆新年前已漸見搶購現象,惟政府卻低估市民對疫情的恐慌、與及隨之而來的口罩需求,並向社會堅稱供應只是暫時緊張,籲市民不用過憂。誠然,新型肺炎疫情或許教人始料不及,政府或未能及早預料口罩需求。但隨疫情愈見嚴重,市面上口罩已見清空之時,政府仍只靠加緊全球採購口罩的工作,甚至沿用「價低者得」招標方式,近日特首林鄭月娥承認採購工作「不成功」,誰會感到意外?一般情況下「價低者得」是善用公帑的原則,惟目前口罩求過於供,而又關乎公共衛生,政府不但應考慮以高於較低價採購,更應考慮干預口罩分銷、市民需求等面向。但特首只籲各界須勤緊褲頭節省口罩使用量,教市民白等數周之餘,更進一步深化社會上的「口罩慌」,這不是由政府迷信不干預市場信條所致,還是什麼?

要平息市民慌亂,政府須摒棄不願干預市場的迷思。對於供應尚算充足的日用品如糧食,政府除了須與供應商保持緊密聯繁、確保供應繼續穩定外,亦應考慮要求批發及零售業界定期匯報、公布民生用品的供應及價格, 更實在向市民保證相關物品穩健供應。

至於供應仍然不穩的防疫物資方面,政府除了仍須致力增加供應之外,更須主動規管物資如口罩的供求,如引用《儲備商品規例》,將口罩納入其中,從而規管其出入口及零售價格。另外政府亦須多管齊下,如重手打擊炒賣口罩行為,與及引入配額售賣方法,要求零售商按身份證配售限量口罩,讓物資不會過份集中於部分市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