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歷血腥一夜 複雜困局待新總理拆解
由俗稱「Whatsapp稅」而爆發黎巴嫩示威至今已有三個多月,且為內戰以來最大規模。去年哈里里(Saad al-Hariri)因示威辭任總理後,新政府一直未能籌組。首都貝魯特上周末再次爆發大型示威,更演變成激烈之警民衝突,逾300名示威者或警員受傷,為三個月以來最血腥一晚。迪亞布(Hassan Diab)在總統奧恩(Michel Aoun)及什葉派真主黨支持之下於周二(21日)正式組閣。然而面對政局動盪不安,經濟瀕臨崩潰,黎巴嫩要重回和平安定之正軌,談何容易。
和平及安定一直離黎巴嫩人民遙遠。1975至1990年間之內戰,造成12萬人喪生,近百萬逃亡國外,一度被譽為「中東巴黎」之首都貝魯特成為一片頹垣敗瓦。黎巴嫩政局不穩很大程度源於歷史因素。位處地中海東濱之黎凡特,自古以來已是一片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沃土。其受鄂圖曼帝國400年後,於一戰後再受法國統治,因而劃出黎巴嫩此一新國家。在此人造國界之內,基督徒、穆斯林、德魯茲派、猶太人因應其不同之民族及宗教背景分配權力,從此成為黎巴嫩宗派政治權力結構之雛型。
既有殖民統治遺下之先天不足,黎巴嫩亦面對地緣政治及國內宗派衝突之後天失調。1946年黎巴嫩脫離法國獨立後,各大宗派間之協商式民主很快便因中東區內之衝突而崩塌。1975年各大宗派間爆發內戰,引發鄰國敘利亞及以色列揮軍入侵以支持及打撃境內不同派系。1989年《塔伊夫協議》終止了內戰,並重建了戰前各大宗派間之權力分配。18個官方承認之宗教,包括四個伊斯蘭宗派、12個基督教宗派、德魯茲派、猶太教等各自有其地盤,如總統必須由天主教馬龍派出任,總理則由伊斯蘭遜尼派出掌。
《塔伊夫協議》的落差
然而內戰結束後之30年以來,黎巴嫩之政局仍是由同一批統治精英把持,大部份更是內戰期間各個宗派之軍閥,於戰後體制中進行政治分贓,如總統奧恩便是在內戰中冒起之軍官,曾於1988年出任總理,卻因遭敘軍打撃而流亡海外。2005年歸國後,奧恩跟敘利亞冰釋前嫌,更與在內戰中逐漸大幅擴張勢力之死對頭,由伊朗支持之真主黨合作,以爭取其支持出任總統。前總理哈里里亦為億萬富豪兼前總理拉菲克(Rafic Hariri)之子,拉菲克早於沙特阿拉伯經商致富,成為利雅德之忠實夥伴,及後拉菲克回國後便棄商從政,更成為內戰後首任黎巴嫩總理,並於2000年再度出任總理。拉菲克於2005年遭真主黨刺殺而死後,其子臨危受命被推舉為遜尼派聯盟之領袖。
在此批統治精英治下,黎巴嫩不僅未有從戰亂中重建,政府更貪污成風甚至侵吞公款,人民生活質素每況愈下。食水、電力、原油等生活基本所需要麼被財團控制,要麼由黑勢力所把持,大部份公共衞生設施破敗不堪,人民連乾淨食水都難求。2015年政府關閉垃圾堆填區,爆發垃圾危機而導致全國示威。同時間黎巴嫩的國民人均生產總值亦拾級而下,債務反而升至生產總值之151%的歷史新高。為挽救國家破產危機,哈里里政府大幅削減公共開支,又建議36種包括開徵新稅項之新措施,當中之「Whatsapp稅」便成為駱駝背上之最後一根稻草,掀起全國之大規模示威。
此次示威與往昔之不同的是,黎巴嫩人民未再以宗派劃分,相反是對扳倒所有掌權之各大宗派統治精英。黎巴嫩示威雖以反「Whatsapp稅」而起,卻迅速轉向成為針對統治階層之示威。縱然哈里里迅速在兩周之內呈辭,仍平息不了人民積壓30年之怒火。示威者高喊「我們是人民革命,你們是內戰」,直指不論遜尼抑或什葉派、穆斯林抑或基督徒,皆是一群從內戰中竊取權力,背離人民因而亦被人民背棄之統治精英。縱使真主黨嘗試將示威原因歸咎於外國勢力,指控事件由美國於背後策動但並不奏效。不同宗派之示威者似乎放下對伊朗、敘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外國勢力之意見,此宗派不分之團結,亦正是黎巴嫩示威持續多月仍未潰散之原因。
黎巴嫩人三大訴求
示威者提出三大訴求,要求終止宗派權力分配架構,委任政治獨立之總理以及獨立專家及技術官僚,重寫選舉法並提前舉行大選,全部皆為政治體制之改革,更是要將《塔伊夫協議》以來之統治精英,甚至法殖時期以來權力架構全面打碎。《協議》以平衡各派勢力為目的,理念並非不可取,惟實踐起來卻被視為精英把持權位及滋生腐敗之根,示威者自然爭取撤底改變,並堅持其三大訴求。哈里里於示威爆發初期早已呈辭,政府內各大宗派對於繼任人選卻遲遲未得出結果。去年底政府宣佈將由派系色彩並不強烈之電腦工程師出身、前教育部長迪亞布出任總理,亦被指其受總統奧恩及對示威者採取強硬手段之真主黨背後支持,既不能得到反真主黨之示威者接受,亦難以得到利雅德以及美法德等西方國家支持。在國會內手握重權、哈里里所屬之遜尼派聯盟亦未有支持迪亞布,令其未能塑造跨宗派支持之認受性,尚未上馬已淪為跛腳鴨。
為達到三大訴求,示威者採取愈來愈激烈之手段,而政府明顯亦將武力升級以震懾示威者。上周六(18日)蒙面示威者為突破警方防線,於國會大樓示威附近向防暴警察擲石、盆栽、汽油彈,照射鐳射光及放煙花,防暴警察以催淚彈及水炮驅散,衝突持續數小時並有多人被捕。黎巴嫩紅十字會稱當日共接收衝突雙方共220名傷者,並將其中80人送院。民防總局也表示另外協助了114人,成為了三個多月以來最血腥一晚。而當示威持續、政治僵局未解,惠譽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一年內第三度調低黎巴嫩之信用評級,稱其政治上之不確定性,銀行業信心因資金管制而受損,皆令該國出現債務違約之危機。
面對政治僵局未解、街頭衝突不斷、國家瀕臨破產,迪亞布手上接過黎巴嫩內戰以來最艱險的燙手山芋,要將國家重回正軌談何容易。或許正如哈里里所言,「讓軍隊、保安部隊、示威者處於對峙狀態,如同在問題裏兜圈子。」要真正解決黎巴嫩之困境,落實政治改革,改變已經腐朽敗壞之宗派政治分贓制度或為可行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