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新首領神秘面紗揭開 怎樣才是真正「反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ISIS首領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去年10月下旬美軍圍捕下喪命後,ISIS雖然已隨即公布庫雷希為其繼任人(Ibrahim al-Quraishi),但外間卻到周一(20日)才知道庫雷希的真正身分。據《衛報》引述兩名情報官員指出,在戰場中使用化名的「庫雷希」,真實身分應為2014年「雅茲迪人大屠殺」的幕後首腦沙爾比(Amir Mohammed Abdul Rahman al-Mawli al-Salbi)。隨ISIS的權力爭奪塵埃落定,外界關注此恐怖組織會否有能力捲土重來。

英國媒體1月20日引述兩個情報機構的官員的報道稱,確認極端組織ISIS新領袖是沙爾比。(英國《衛報》網站截圖)

巴格達迪與「庫雷希」的淵源

據《衛報》指出,在巴格達迪去世後數小時「庫雷希」已被任命為領導人,惟各國的情報機關其實對此人的認識甚少,要經過三個月的情報蒐集後,情報部門才能拼湊出「庫雷希」的真正身分。被美國國務院懸紅500萬美元通輯的沙爾比,早年在摩蘇爾大學主修伊斯蘭律法。2004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後,沙爾比因為被美軍誤視作敵人,囚禁在伊拉克南部的布卡營地監獄(Camp Bucca prison),因而認識到同囚的巴格達迪,而後來兩人更一同成為ISIS的創始成員。

作為伊斯蘭律法的學者,沙爾比不但是現時ISIS內部甚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同是領導層內為數不多的非阿拉伯人。然而,沙爾比最廣為人知的暴行,莫過於是「雅茲迪人大屠殺」的主腦身份。2014年8月,ISIS在伊拉克北部種族滅絕雅茲迪人,而據聯合國的估算,這場人倫慘劇不僅有多達五千名雅茲迪男人被屠殺,更有逾七千名婦女被強迫成為性奴或當作「商品」出售。

縱現內部矛盾 ISIS仍具威脅

即使現時ISIS的領土已所剩無幾,其威脅卻依然存在。去年11月,美國國家反恐中心副主任Russell Travers到國會作證時,表示去年由ISIS協調的跨國恐襲和政治宣傳已見「增強聯繫性」,而巴格達迪死後該組織「仍然保持強大,且在某些地區正在擴大」。

極端組織ISIS領袖巴格達迪2019年10月27日在美軍的突襲行動中引爆炸彈背心身亡。(AP)

沙爾比會否帶領ISIS重新崛起,外界首先關注乎他如何處理內部分歧。即便是巴格達迪在生之時,ISIS內部亦存有教義闡釋的嚴重分歧。例如,在叛教和偽信徒的處置方式上(takfir),極端派和溫和派就可否原諒「多神論」的行為(如在選舉中投票)尚存有鴻溝,前者的派系認為此類行為的辯解為異端邪說,故贊同並允許殺害其人,以作處罰;而後者則反對這種對可蘭經的闡釋,並指此舉將排斥大量穆斯林信徒於信仰之外。儘管在2017年5月,ISIS的領導層曾對爭議頒下正式判決,但數月後又被推翻,而巴格達迪死後更有溫和派透過傳媒發表評論,公開質疑沙爾比繼任的合法性,以及其對叛教和偽信徒的立場,故沙爾比駕馭組織的能力仍難預料。

真正「反恐」之路仍漫漫

其次,是沙爾比的威信能否統領分部遍布全球的「跨國組織」。巴格達迪留下的最大「政績」,就是把原本扎根於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恐怖組織,發展成規模遍及全球的網絡,其分部由中亞國家阿塞拜疆,一直伸延至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以及菲律賓棉蘭老島。而去年五月,ISIS亦在巴基斯坦成立分部,欲與蓋達組織在南亞一較高下。可是,這跨國組織過去亦發生內部叛變。2015年,當ISIS尋求與尼日利亞的博科聖地(Boko Haram)結盟時,時任首領謝考(Abubakar Shekau)表明只效忠於巴格達迪,但拒絕遵守ISIS的組織規條,最終不但使博科聖地陷於內部糾紛,更迫使巴格達迪另覓合作人選。因此,即使沙爾比是為巴格達迪的信心之選,未來ISIS的領導層亦有機會再面對上述的協調問題。

從當代恐怖組織的結構而言,「蛇無頭而不行」的概念早已過時,不論是巴格達迪還是沙爾比,其角色似是制定綱領的意識形態領袖,對恐襲的計劃、籌備和執行影響不大。自1990年代恐襲漸見國際化起已有二十年餘,各國仍未從根本剷除恐怖主義的威脅。從拉登、扎卡維和巴格達迪的權力迭起可見,領袖和組織只是亂局中的規律,惟亂局才是極端思想萌芽和組織成功吸納新成員的底因。儘管現時難以判斷沙爾比可否帶領ISIS捲土重來,但肯定的是,恐怖主義的吸引力大多實非源於領袖的個人魅力,而是生活的窘困驅使人民走投無路,投身聖戰之旅。對於各國以戰爭為反恐手段的政治領袖而言,他們亦須反思怎樣才是真正的「反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