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除牌「匯率操縱國」反映了什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財政部周一(13日)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指出不應再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與去年8月起將中國列作操縱國相距不過半年。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匯率的「彈出彈入」,不難看出「匯率操縱國」這個概念有如政治工具,所含的技術成份已是少之又少。美國運用「匯率操縱國」的牌頭作為政治工具只是一種籍口,即便現在除去「匯率操縱國」的標籤,在中美角力的前提下,未來恐怕仍會出盡方法打壓中國。

美國對「匯率操縱」執着,來自於1970年代美國貨物貿易漸漸由整體順差轉為逆差的時候。美國政客認為美國貿易數據由正轉負,是由於其他國家對美國貿易上的不公平待遇,包括收取比美國要高的關稅或是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又或是從國家層面故意壓低匯率令其貨品較有競爭力。1974年美國國會通過《貿易法》,當中的「超級301條款」容許政府對有重大貿易逆差的地區進行調查,並通過談判或關稅等手段要求其減少相關貿易逆差。1988年通過的《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在《貿易法》基礎上又增加了「匯率操控國」的機制。美國政府須按年審查,一些美國有巨大貿易逆差的地區有否通過操縱匯率故意將本國貨幣兌美元的價值壓低,不公平地造成競爭優勢。

源自1970年代的條款

早在推出這些政策之前,其實已有很多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的貨物貿易出現逆差的最根本原因並非這些條款所指的「不公平貿易」,而是更加結構性的——美國工資比全世界高出太多。按照最原始而簡單的自然經濟理論,貨物貿易儘管為公平貿易,美國也會出現貿易逆差。事過數十年,美國貿易逆差幾乎年年增長,客觀事實說明這些設想全世界都對美國「不公平貿易」的條款,無助於改善其想改變的問題。

兩年前特朗普引用「超級301」條款啟動中美貿易戰,甚至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與過去幾十年的情況也無甚差別。但這些條款只是緣木求魚,未有正確針對到美國貿易逆差的問題,繼續動用這些條款亦自然不能改變此情況。貿易戰以來各種數據都說明了關稅達不到特朗普及其貿易顧問所宣稱的效果。

在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計劃將中國剔出匯率操縱國名單對外釋放積極消息。(Reuters)

匯率操縱的客觀定義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不可能幾十年仍想不清楚問題。顯然,到底貿易是否「不公平」、匯率是否被「操縱」等往往不是重點,所謂的「不公平貿易」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工具。「匯率操縱國」的標籤便是一例。按2015年《貿易便利化和貿易執法法案》,「匯率操縱國」有三個清晰的指標:

一、對美國的雙邊貨物貿易順差不低於200億美元;

二、經常帳戶盈餘不低於GDP的2%;及

三、在12個月內至少有6個月反覆淨買入外匯,且在12個月內淨買入外匯總額至少佔其GDP的2%。

中國符合客觀定義的第一項,但第二及第三項都不符合。美國去年8月無視中國不「達標」的事實,將中國列作「匯率操縱國」,一般認為是特朗普意欲在貿易戰對中國施壓。過去半年中國在人民幣政策上有何改變,以至讓美國認為中國不再是匯率操縱國?與其說是中國貨幣政策出現改變,這更明顯是為了兩國簽署第一階段協議鋪路。

美國對有客觀定義的「匯率操縱國」的政治操作如「搬龍門」,足見美國訴諸各種手段牽制中國。中美雖然快將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兩者的角力很可能繼續好幾十年,未來中國仍會面對美國以更多不同名義的指控打壓。中國除了做好自身發展之外,是否能聯合其他國家重新制定一套有客觀標準的世界秩序,將是未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