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信追郵費每封2元 郵政署為何十年未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郵政將由下周一(16日)起實施新安排,香港郵政會向寄件人或收件人寄出「欠資郵件交付通知書」,通知書內會包含欠資郵件的正、背面相片,並貼有欠資標籤。原有的橙色「領取欠資郵件通知卡」將被取代,下周起市民接收郵資不足郵件前,皆會先行從「通知書」上得知郵件外貌,再決定是否邀付郵費。

不足郵資由收信人付

現時郵政署尚在採用的「領取欠資郵件通知卡」,因為並未寫上郵件資料,收件人往往需要先付郵資,才能看見郵件實物。雖然做法避免市民在閱畢郵件後「走數」,但卻令不少市民「中伏」。去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時,工聯會候選人鄧家彪因為未支付全數郵費,導致收信選民紛紛收到「通知卡」,讓選民付款4元(欠資及附加費用)後發現鄧家彪「選情嚴峻」。

香港郵政下周一採用「欠資郵件交付通知書」,但其成本甚高,效益未知。因「通知書」的寄出成本由香港郵政負擔,基本郵費每封2元,以今年首10個月有約30萬件欠資郵件,若署方每次以2元成本追回幾毫欠款,隨時得不償失。而且,新通知書附上郵件外觀照片,需要由職員對信件掃描,行政耗時較送出不附圖片的「通知卡」為多,實際執行效果如何有待觀察。香港郵政應參考審計署過去建議,就欠資郵件除了欠款之外,應將處理「通知書」時所衍生的行政成本一併列入附加費,向寄件人或收件人徵收。

香港郵政總經理(郵件處理)劉志鋒表示,新措施發出的「欠資郵件交付通知書」信件,內附欠資郵件的正、背面相片。(李慧妍攝)

郵政十年磨一劍

過去審計署分別於2010年、2015年均曾發表報告,已多次指出香港郵政的「郵資不足」問題,但問題持續至今,幾乎跨越一個十年。2010年,審計署查核了1,299份郵件,發現不足的郵資款額高達應邀郵資的37.7%。2015年,審計署寄出50封本地郵件測試,部分郵資不足、部分沒繳付郵資,結果發現86%(43封)成功寄出,收信人未被徵收附加費。兩份報告建議香港郵政完善機制,甚至應徵收附加費,遏止郵資不足的情況出現。但香港郵政看似「已讀不回」,兩度同意審計報告建議後,到2019年才稍有改善眉目,效率低下。

不僅「欠資郵件」問題如此,香港郵政多方面遭受審計署抨擊,但多年之後情況仍未大有改善。例如2015年審計報告早指出郵政職員逾時工作的補假、津貼違反《公務員事務規例》。根據《規例》,逾時工作應首先以補假作償,但香港郵政則大部分以津貼解決,以當時的逾時工作時數為1,362,941小時計,其中1,115,234小時(81.8%)以逾時工作津貼作償,向員工多付近1.79億元,成為香港郵政的財務負擔。

甚至,違規狀況在發現之後五年仍然持續,幾近無視《規例》。據傳媒報導,郵政署18年7月曾與工會會面,本來要求今年1月1日實施「先補假後補水」方案以符合《規例》,但因工會不滿,有關安排仍須延至明年1月進行。香港郵政作為政府機構,發現問題卻遲遲不予解決,花費以億計,當局必須予以檢討。而港府所需要反思的更不僅是「OT錢」、「郵票錢」,而是這種拖延政策怎樣形成?在政府裏植根日久的官僚主義該怎樣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