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局勢再升溫 金正恩的「聖誕禮物」為何?
踏入12月,朝鮮對與美國重啟核談判陷入停滯狀態,漸見失去耐性。周一(2日),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再度視察三池淵郡,使外界不禁聯想到,昔日的革命聖地和重大政治決定快將出台的隱含關係。翌日,朝鮮外務省副相李泰成更發出「溫馨提示」,表明隨着美朝談判期限逼近,美方想要什麼「聖誕禮物」,只取決於白宮的取態。然而,美朝關係在短短兩年多起伏不斷,不但已證明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手段並不管用,也揭示兩國在談判前設的根本差異。
朝鮮於2017年接連試射導彈及核試後,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朝鮮領袖金正恩隔空對罵「火箭人」和「瘋老頭」的景象,曾讓外界一度以為局勢將會急轉直下。可是,局勢未幾卻出現180度的轉變,朝韓於平昌冬奧展開體育外交,不僅促成兩國領導人於2018年4月在板門店的「和平之家」簽署《板門店宣言》,同時又為2018年6月在新加坡舉辦的「特金會」打下基礎。不過,當第二次「特金會」在越南上演,外界昐望美朝可達成共同協議時,卻迎來會談破裂。
回望過去兩年多的起落,由「政治門外漢」特朗普主導的談判,的確有教人樂觀的一面。例如,在新加坡聖淘沙酒店會面後,特朗普和金正恩簽署了聯合聲明,同意「建立新型美朝關係」,並在「朝鮮半島建立持久和穩定的和平政權」,「實現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另外,雙方亦有移交韓戰時失蹤美軍遺體、中止美韓年度軍演(但未包括在聲明內)等實質回應。2019年2月下旬舉行越南河內峰會前夕,金正恩亦在年度新年賀辭中,重新承諾朝鮮「將不再製造和測試核武」;同月,美國國務院的朝鮮政策特別代表比根(Stephen Biegun)亦表示,會修訂對朝鮮提供人道援助的條件。
可是,河內峰會卻暴露了兩國看待國際制裁的根本矛盾。一方面,美國堅持要朝鮮申報國內的核設施、導彈、核彈頭清單,以換取放寬制裁;另一方面,朝鮮要求國際社會先取消部分制裁,以換取永久停止核武和導彈試驗,以及「可核實」的廢核措施。然而,當前美朝談判膠着的癥結,其實猶如早年的談判一樣,忽略了金氏政權視核武為救命稻草的重要性。
自金正日以「先軍政治」作指導思想,朝鮮一直視核武為確保國家不受外敵入侵的戰略武器。2005年,當朝鮮官方電視台首次宣布國家擁核,同年外務省向美國開出談判條件,指朝鮮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前(即變相要美國承認擁核國地位),美國應該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美方則堅持以朝鮮放棄核武器為大前提,令談判破裂。不過,歷年朝鮮在「堅決發展核武」和「有意談判」的立場上左右搖擺,說穿了只是換取國際政治自主權的手腕,難言可視作軍國主義的兆頭。當朝鮮只剩下一條關乎政權存亡、不容退卻的紅線,美國卻以大凌小的姿態,不但難以利誘金正恩作更多讓步,更會反過來刺激平壤,加速發展核武,繼而令局勢升溫。
儘管目前難以預視朝鮮會在年底死線後有何舉動,但為今之計,兩國至少要摒棄以往「放棄少、回報多」的談判心態,降低妥協的難度。由於信任乃是廢核成功的要點所在,兩國釋出善意的步伐理應是對等。美國方面,白宮可以先成立聯絡處作為官方溝通渠道,並中止美韓聯合軍演。更重要的是,當中必須涵蓋放寬現有制裁和重開開城工業園區,一解朝鮮資源匱乏的困境。反之,平壤亦應主動邀請國際檢查人員,前往聲稱已拆除的豐溪里試驗場、拆除通昌里的導彈基地、關閉寧邊的核設施,並承諾交出其他隱藏設施的名單,作對價交換。
撇除上述數點,從過去經驗可見,只有協助發展經濟的口頭承諾,根本不能撼動平壤發展核器的決心和背後的理性。而在達成全面、可核查的無核化協議前,邦交正常化和互不侵犯條約之類的安全保證,理應是談判前的基礎和要求,不應視作談判結果。即使現時特朗普正面對彈劾程序,而金正恩又被國內的經濟環境所困,使得妥協或許變得難上加難,但是,當使用核武器已演變成一種「保證相互毀滅」的應用策略時,兩國領導人更需要持理智,打開談判大門,避免民族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