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購物城壽終正寢 旅遊及零售業亟待轉型
傳媒周四(28日)報道,由民建聯進出口界別立法會議員黃定光牽頭的新田購物城,原來早在8月已經清場結業,惟城內至今仍有店鋪未接獲通知,繼續營業。不論這宗羅生門實情如何,購物城於2018年初試業至今,雖然已作出多次檢討營運模式和配套,但其門可羅雀的場面,不但最終難以實現分流旅客的本意,更難逃結業的厄運。零售業既然仍為香港經濟結構的重要一環,政府須涉取是次教訓,避免眼高手低的殘局再次發生。
新田購物城佔地約42萬平方呎,本有200多個舖位,涵蓋化妝品、藥房、家電、食品等商店,由地產商新地及恆基以象徵式1元出租地皮,作為分流旅客的新嘗試。項目的主要推手、立法會議員黃定光當年認為,在鄰近落馬洲邊境興建購物城,一方面可以「提升香港接待內地居民旅遊的能力,也進一步發揮地緣及『從香港購買』的優勢,在有利旅遊業和零售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亦可發揮分流作用,紓緩因內地旅客過度集中而衍生的負面影響,並為當區居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促使社會均衡發展」,原意不錯。
作為四大主要行業之一,旅遊業在2017年已佔國民生產總值4.5%、雇用愈25萬本港居民,其重要性不容置疑。而在3059萬不過夜旅客中,大多都是來自內地、為補給日常用品的旅客。這批「即日鮮」的內地旅客,主要是來港購買食品和煙酒、護膚品、服飾鞋履和電器和攝影用品。不過,受制這彈丸之地的承載力,自2003年自由行開通後,不少旅客的購物熱點不只是局限在傳統商業中心,如旺角、尖沙嘴、銅鑼灣,更深入到上水、粉嶺、屯門、元朗等鄰近口岸的社區,使至不少居民對水洩不通的社區環境感到困擾,發起「光復行動」。是故,在新田興建購物城,分流旅客,理應是經濟發展和社區生活的平衡點。
當局需多管分流旅客
儘然現時社會氛圍定當會影響旅客來港的意欲,惟購物城壽終正寢的原因,並非黃定光所說的「現在發生這麼多事情,很難經營下去」,而是在於其賣點、配套欠奉,難以成為旅客遊玩的替代地點。首先,縱然購物城坐落新田,貼鄰皇崗過境巴士站和落馬洲口岸,本該可成為旅客的首站或尾站,但除此之外,該區根本並無任何景點,可吸引旅客取道前來。其次,原來購物城聲稱會有200多間商舖進駐,最終卻僅有10多間正式營業,遠比市區一座購物商場為少,吸引力欠奉。最後,雖然購物城接通多條巴士和小巴線,但其位置偏遠,若沒有免費穿梭巴士來往,實在難以誘使旅客專程到訪。即便是距離九龍灣地鐵站十分鐘步程的Mega Box商場,也要以免費穿梭巴士吸引人流,更何況是新田購物城?
新田購物城終歸結業收場,但內地客過境購物之不可持續性仍然存在,香港仍要思考怎樣令旅遊及零售業升級轉型,新田購物城的經驗和原意仍有參考之用。執行上,儘管購物城曾以減租方式協助商家渡過難關,惟供應面的調節,實在難以彌補需求面的不足,畢竟在人流的關鍵要點上,不存在「有雞還是有蛋先」的爭議,而是必定要有足夠的配套和商鋪,才能吸引人流。另外,就旅遊業的發展而言,大批旅客湧港洐生出的副作用,已不僅只集中於社區容貌和生活環境,更有上升至中港矛盾的勢頭,使分流旅客仍是不容忽視的短期目標,問題只在於如何設計和利用政策,避免重蹈覆轍。最後,以不過夜、購物為主的旅遊業對經濟增值作用不大,長遠而言,港府亦須考量如何開拓多元化的旅遊產業,如生態旅遊、歷史深度遊等,扭轉現時重經濟、輕人文和自然的旅遊模式,並將香港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多元化旅遊城市。
持續五個多月的示威活動對香港的旅遊及零售市場影響逐漸浮現,10月份整體訪港旅客人次按年下跌43.7%,當中內地及短途市場下跌率分別為46%及44%。不論社會衝突何時過去,政府及立法會議員亟需全面改革香港的旅遊及零售產業,令其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能再依賴過往的不健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