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事件須落幕 民怨疏導宜從寬
警方包圍理工大學至周三(11月27日)已11日,大部分示威者已和平撒離校園,警方應響應理大呼籲,盡快妥善解封校園,讓事件真正和平落幕。過程中,社會賢達從中協調及獻計,足見「和理非」在調停衝突上的影響力。政府及警方均應藉此事汲取教訓,以更圓滑的手腕處理民怨。
理大趨和 「和理非」功不可沒
自本月中,示威者以堵路、破壞交通等方式,嘗試促成社會「大三罷」。示威者後來聚集理大校園,並對附近的紅隧拋擲磚塊癱瘓交通,並與警方一度激烈衝突,警方其後亦決定設下包圍網強硬執法,任何離開理大校園者將以暴動罪拘捕,頓時加劇對峙氣氛,校園一度傳出「死守」消息,教人擔心事件隨時須流血收場。
毋庸置疑,社會不應容忍激進的暴力行為,違法者絕對應受法律懲處。而且理大當時聚集了不少曾留守中大的激進示威者,警方欲借包圍理大把最激進的「勇武派」一網成擒,不無道理。但社會普遍對學生抱有同情、體諒之心,不希望年青人在圍捕下受傷,更何況留守示威者不少為前來示援「前線」,實非行動激進的「勇武派」,故留守者的安危也受關注,有市民更呼籲發起「營救」理大示威者行動,過以萬計的市民前往理大校園附近聲援。
幸而在此危急關頭,不少社會賢達及時群策群力,如港大法律學者張達明、建制派元老曾鈺成、前財政司政治助理羅永聰、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與及數十位中學校長等,在衝突翌日到場與警方斡旋,積極利用其社會地位與影響力,既商討出讓未成年者只作登記、毋須即時拘捕的安排,更親自進入校內積極說服留守者離開。連日內亦繼續有社會賢達、校長、老師及牧師等人相繼進校遊說示威者撤離,促成至今已有過千名留守者已和平離開,總算阻止事件流血收場。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眾社會賢達雖持不同的政治立場,但仍能齊心以「和理非」的方法調停衝突,這對社會應以何許態度走出困局頗有啟示。
圍堵淪姿態 解封為上策
自社會賢達介入以後,已有大批示威者願意接受安排撤出校異,按學者張達明估計,周日(24日)只有30多名示威者留守。然而警方為了這班「漏網之魚」,連日來繼續封鎖多條道路,並讓整所殘破不堪的理大繼續癱瘓下去,可見其社會成本不菲。更重要的是,即使警方大費周章,示威者仍選擇死守,甚至因而出現情緒低落、驚恐、患病,甚至拒絕進食等狀態,可見人道危機仍然未除,對和平解決事件的幫助有限。
警方連日來合共登記及拘捕過千名的理大示威者,理論上已拘捕大部分激進「勇武派」,並已起阻嚇作用,令示威者不敢佔領大學。對於仍然在理大被困的人士,警方理應可從寬處理,並藉此為社會情勢降溫。正如理工大學周三也敦促警方盡快解封,讓校方從速進行校園復原的工作。據消息指,警方認為要先確認校內無人留守,及先進場搜證及檢走危險品。
針對無人留守的條件,據理大副校長衛炳江指,校方已與警方協調,現時留守者離開只須登記資料,警方不會即時拘捕,故如未來兩日教職員搜索校園時會以此說服留守者離開。當然,現時留守者對警方欠缺信任,或許根本不信校警兩方的協議,甚至會繼續刻意躲避校方「掃樓」。不過,現時紅隧已重新開通,如張達明所表示,留守者要「離開」校園難度大減。警方如其維持強硬的封鎖姿態,倒不如讓留守者自然撤離。
至於警方須進校搜證方面,預料會刺激部分人的神經。若然處理不當,或令漸逐降溫的理大事件重新加燃。故此,警方必須慎重行事,校方的意見亦應獲得優先考慮。至於校內危險品的處理,大可由消防處代勞。
區議會選舉前後,社會出現一片得來不易的平靜,不少市民均希望這種氣氛能持續下去。而社會能否恢復秩序,走向復和,除了視乎示威者會否再次上街,也考驗政府能否把握時機,盡快踏出改革及和解一步,為社會衝突降溫。理大事件是社會的不幸,但如果能及時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一次契機,幫助社會走出困局。